上一讲我们聊了“鸣凤在竹,白驹食场”,这一句描写的场景非常美好:王道的教化恩泽不仅仅使所有百姓受惠,更是惠及所有动物,讲的是就连动物也能享受到这种仁爱之气。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人和自然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鸣凤和白驹在古代都是象征意义的存在,鸣凤和白驹都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这两种动物更代表天上的珍禽异兽。王道盛世让所有的祥瑞都流连忘返,意味着这个时代充满了和平与安宁。当人类社会和谐有序时,自然界也会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所以,这里的“鸣凤在竹,白驹食场”不仅是对王道盛世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没有战争和冲突,只有友爱和温暖。大自然也变得生机勃勃,各种珍稀动物自由地栖息在山林之间,享受着宁静和安全。这种情景让人不禁心生向往,希望自已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国度里。
今天我们讲的这两句“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是对王道盛世的补充。那什么是“化被草木”呢?我们先从“化”这个字讲起。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左部像一个面朝左侧正立的人,右部像一个倒立的人。这两个不同方向站立的人形,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状态或行为。其本义是人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强调的是变化、改变的含义。这种变化可以是内在的,如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外貌形态的改变。在《说文解字》中,对“化”的解释为:“化,教行也。从人,(huà)亦声。”注:教行的意思是“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啥意思?意思就是:教化思想开始在上层形成,那么下层的百姓就会得到教育。“教”的本义是上施下效,以文为教,使人向善;“化”的本义是默然改变,上有所教,下有所行;所以有了教化这个词。《增韵》:“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这里的“教行”意味着教育和引导人们去行动,从而实现某种目标或理念。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和引导,可以使人发生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后来,化又引申为很多其他的意思,我们就不在这里继续说了。这里的“化”指的是王道德教化之功。
而“被”呢?这个字始见于战国,古字形从衣、皮声,“皮”也隐含附在皮外的意思,睡觉时盖在皮肤外面的东西叫做被。所以,“被”的本义是“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有人说,我皮肤外面还有睡衣呢,不是被子。最初古代人是没有睡衣的,睡觉时身上有的盖就不错了。《说文解字》里的“被”解释的就更具体:“”被,寝衣,長一身有半。从衣皮聲。”意思是睡觉时盖在身上,比身体长一半的衣物称为被。后来“被”又引申为“覆盖、施加”的意思,至于其他的引申意思,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解说了。
至于草木的意思就更不用解释了,到大自然里看看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化被草木”的意思就是说,君主所推行的王道可以将其仁德和教化之恩泽广泛地传播到自然界的每一棵草木之上。当君主能够以仁义治国,秉持正义、善良和公正的原则时,他的德行将会影响到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的草木。这些草木也会感受到君主的仁德,并因此而茁壮成长。这一概念体现了儒家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即通过君主的仁德和教化,实现天下大治,让万物都能享受到和平与繁荣。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认为人类的行为和道德观念可以对自然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我们接着聊聊“赖及万方”这个话题。其中的“赖”字,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非常熟悉,因为经常听到“无赖”、“赖皮”等词汇。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不太好的,但实际上,“赖”的本意并非如此。那么,“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赖”是一个形声字。它由“贝”和“剌(là)”组成,为了保持字形的美观,将声旁“刀”缩写到“貝”上;“贝”代表着钱财,而“剌(là)”则有违背的意思;因此,“赖”可以理解为追求利益而不违背道德或良心。所以,“无赖”的含义就是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获取利益。《说文解字》:“赖,赢也。”《广韵·泰韵》:“赖,利也。”《国语·齐语》:“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通过这些的解说,“赖”可以被理解为盈利或利益。此外,《国语·齐语》中的一句话“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进一步说明了“赖”的本义是指盈利和利益。
在这里,“赖”基本保留了其本意,表示王道所带来的好处。综上所述,“赖”的本义是指盈利和利益。虽然现代用法中常常用到一些负面的词义,但了解其原始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及”这个字。“及”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里,其上部是一个人形,下部则是一个“又”字,代表手。这意味着一个人伸出一只手去抓住另一个人,因此,“及”最初的含义是“赶上”或“逮着”。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及,逮也。从又从人。”后来,“及”逐渐演变为具有“追上”的意义,表示已经达到了某个目标,所以“及”也具有“达到”的意思。在这里,“及”表示惠及、照顾到的意思。
那么“万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人将其理解为“万国”,意味着众多国家;也有人认为它代表着全国各地;还有人觉得它是四面八方的意思。然而,在此处,“万方”所涵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既包括了来自四面八方和上下各个方向的事物,也囊括了整个范围内的所有存在,无论是人还是物,甚至是草木等一切众生都被包含在内。可以说,“万方”在这里具有极其广泛的含义,超越了传统的解释范畴。
那么“赖及万方”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它表达的是王道治国的益处能够波及到各个方面,甚至包括那些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都能感受到王道的恩泽。这里所说的“万方”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而是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可以说“赖及万方”是对前面所描述的“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等王道治国而形成美好景象的一个总结性表述,强调了王道恩泽的广泛覆盖面和深远影响力。
关于王道治国的恩泽,我们从商汤的一个故事来讲大家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解网更祝”,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网开一面”。《史记》记载:“汤出,见网于野者,张其四面而祝之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解其三面,而更其祝曰:'欲左,左;欲右,右;欲高,高;欲下,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汉南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一时归商者,三十六国。”
这个故事便是对整个王道仁义之国的描述。说的是成汤有一天出游时,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就让人解除了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祈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 很多诸侯听到了商汤的这句话,不禁感叹:“汤的仁德已经达到极致,都惠集到鸟兽的身上。更何况对待人呢!”这样的恩德触动了所有的诸侯,不久就有三十六个诸侯国归附于商汤。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讲的是王道治国的恩泽不仅仅惠及百姓,惠及生灵,更惠及到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世间万物都沐浴在仁义治国的盛世之中。这种理念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于理想政治治理模式的追求和向往,即通过实施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并让所有人和事物都受益于此。
盘古开天化万物,鸿钧演道启文明。至此,我们就全部讲完了《千字文》恢宏壮丽的第一部分。无边的混沌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不知来自何时,更不知将去何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混沌中开始运化出一阴一阳,阴生阳长,不断生成——一个巨大的人形已开始孕育,并在混沌中不断成长——阴生有形的盘古之身,阳化无形的鸿钧之道——正所谓“物化盘古,道演鸿钧”。盘古与鸿钧就此诞生、在混沌中不断成长。一万八千年后,盘古一声巨吼,用他无比的力量劈开了黑暗,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盘古身化万物,融入了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自此世间万物开始成形。
盘古化物,鸿钧演道。盘古逝世化生了万物,而鸿钧就此成形出世,演化出了三千大道,以生成宇宙时空、万事万物之大道。这些大道涵盖了宇宙的运行法则、生命的奥秘以及人类社会的规范等各个方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大道,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随着日月星辰的生成,随着一年四季的演化,随着山川河流的凝聚,随着万千矿藏的沉积,随着草木荣枯的循环,随着动物生死的兴替,世界变得生机勃勃,物种变得丰富多彩。但缺少了人类的生存,世界是那么的孤寂。于是女娲模仿者的形体,制造了人类。自此,世界进入到人类自主发展的时代。人类也来到了工具时代——人们开始制造简单的工具,并用于采食野果,围捕狩猎。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有巢氏带领人们修建了最初的草木建筑,燧人氏教会了人们使用火种,知生氏制造了兽皮、草木纤维缝制的衣服,这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进步。
社会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进步。人文三皇将人类文明带入到了皇道时代,人们修建房屋,圈养动物,耕种作物,治疗疾病,创建文字,缝制衣裳。人类文明在万法自然的状态下不断发展。
但随着人数的增加,资源逐渐变得紧缺且分布不平衡,为了争夺资源部落之间的战争开始爆发,人类进入到了崇德化民的帝道时代。帝道是用恩信之法,以德教民,以德为尊,以诈为耻,德高者上,无德者下,诡诈难以立足。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尧舜禅让,德化万民。在此时期,人类文明从部落群居逐渐向国家统一的步调发展。这个时期有了文字,有了历法,有了音乐,也有了礼教。
大禹治水之后,历史形成了从禅让的国天下来到了以家族传承的家天下的转变。以夏商周三代为代表的王道治国之道逐步兴起。王道的理念是:用德和智,行仁义之法,推崇礼乐制度,提倡教化和仁政,崇德尚贤,移风易俗,辅以刑罚,除暴安良,万民慕之而归,从而保合诸夏,谐和万邦,以王天下。从而,王道盛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到来。
说到历史,不免又要多说几句。人类时代的变迁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历史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
中国历史到底有多久远,连教科书都讲不明白。一旦不了解,有些人就会歪曲文义,胡说八道,也喜欢把中国历史改来改去,自已对自已越来越没有信心,最后把自已都搞糊涂了。最初教科书上讲的中国历史有一万二千年,后来缩了变成五千年了、之后又变成三千年、二千年,越来越短;都快把中国历史讲没了。甚至还有人认为——美国才两百年的历史,我们说两千年不少了。
但是我们可以算算中国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先从《春秋》开始,以正式史书记载的历史就有二千五百年,童叟无欺,绝不掺假。孔子整理周以前的文化,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集中国文化的大成,删诗书定礼仪,编辑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而从周公开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至今有文献可以考证的中国历史就有三千年。再从现在发现的甲骨文时代——商代祖先算起,距今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如果从黄帝、炎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在这个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在蓬勃发展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从伏羲氏算起,理直气壮地回答一万两千年是没错的。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兽皮制衣的知生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