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 第13章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第13章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加入书架
书名: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作者:
钧霆希音
本章字数:
9434
更新时间:
2024-11-20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历史的长河如同一幅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画卷,它奔腾不息地向着远方流淌,永不停歇。这条长河不会因为三皇的圣明而加快流速,也不会因五帝的贤德而停下脚步。在这滚滚洪流之中,无数英雄豪杰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闪耀着耀眼光芒,激起一片片绚丽多彩的浪花。

在这片滔滔洪水中,我们即将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三王时代的到来。历史上的三王,即禹王、汤王和武王,他们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更是各自时代的杰出代表。这些伟大的王者以其卓越的智慧、勇气和领导才能,书写了一段段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之上。

历史从三皇五帝部落首领制到禅让制的国天下,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禅让制的时候都是考察贤能之人予以家国重任;而到了家天下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君王就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家族继承方式。君,不可能个个都是德高望重;臣,也不可能个个都是贤能有为。上无圣明国君,下无能臣干吏,就会搞得民不聊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昏庸的君主达到人神共愤的时候,官逼民反的变革就势必要发生。

今天我们讲的“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就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之中的汤武二王——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在此之前,我们在前面简要地讲了一下三王之首的禹王。《史记》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氵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撬,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溼。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这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整个段落说的就是大禹治水和厘定九州的故事。

大禹的功绩远不止于治理了大洪水。治水之后,他大力发展农业,教导百姓种植农作物,推广农业技术,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划定九州,统一管理。九州的划分对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国家的统治更加有序,也为后来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而九州后来也成了中华的代称。

在这里,我们将不再深入探讨大禹的事迹,而是把重点放在汤武二王身上——“汤武革命”。其中武王伐纣,不仅掀起了推翻纣王统治的战争,更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封神大战。自此,中华大地上众神归位,中国的神仙体系也由此诞生。顺道说一下,辅佐武王伐纣的最大功臣姜子牙在分封神位的时候闹了个乌龙——把自已给封丢了,所以就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让位”的说法。

这两位伟大的君王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了暴君的统治,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们所高举的旗帜就是“吊民伐罪”。那么,究竟什么是“吊民伐罪”呢?

咱们先说“吊”。 关于“吊”的来源,有几个不同的说法,我们简要的说一下。“吊”,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甲骨文中的中间是一个“人”字,一个像丝线弯曲形构件缠绕在它的周边,所以其本义表示将人捆绑,悬挂空中。有人解释为对死者恤问,《说文解字》中说:“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不是把民众吊起来的的意思,而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

“伐”,《说文解字》中解释:“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在这里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我们再讲讲“罪”,《说文解字》;里面是罪这个字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在秦朝以前,罪字是上面一个“自”,下面一个“辛”,称之为罪。“辠(zuì),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犯法也。秦朝开始后因为“辠”与“皇”字相似,改成了现在的“罪”字了。

“周发”,周武王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他姓姬,名字叫发(繁体字为發)。咱们想想前面还有谁姓姬呢?我们在前面讲过“”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少昊,亦作“少暤”,姬姓,一说为嬴姓,名“挚”,又作“质”。姬发是黄帝子孙传承下来的。

武王继位以后,以姜尚为师,以周公旦为辅,会盟各路诸侯,观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史称“八百诸侯会孟津”。武王被推为盟主,进行了伐纣前的总动员。周武王姬发讨伐暴君商纣王,以下讨上,在古代是大逆不道得罪行。那怎么办?第一,就是祭祀,通过祭祀结果说明这是上天的旨意。第二,就是发布檄文历数国君违天逆命,道德沦丧;证明自已是正义之师,在替天行道,吊民伐罪。

所以为了名正言顺,周武王出兵前做了三次《泰誓》,(详见《尚书》),一是证明自已是师出有名,替天行道;二是鼓舞三军将士的士气。《史记》对《泰誓》记载如下:武王乃作《太誓》(太同泰),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啥意思呢?

说纣王听信妇人之言(这里没说是妲已),他这是自断于天命,违背了日、月、北斗等天道的运行,疏远、杀害了自已的兄弟;废弃了先祖的音乐(音乐,在古代是用于祭祀的,废弃祖先的音乐就等于背弃了祖宗宗庙。),并胡乱采用淫乱的音乐从而篡改了典雅的音乐,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的妻妾们高兴。所以今天我要恭敬地替上天执行惩罚(替天行道)。勉励吧,战士们,这样的事情不会出现第二次,更不会有第三次!

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趁商军主力远攻东夷,朝歌城空虚之时,从盟津渡黄河,与商军战于商都郊外70里的牧野。周武王在牧野又做了《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昬弃厥肆祀弗答,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还是历数纣王无道,暴虐百姓,最后说我们是遵照上天的旨意来讨伐纣王,行天之正道的。

当时商军的主力在外作战未归,纣王不得已拼凑囚犯、奴隶等来抵抗。这些人既无斗志又无训练,不少人还临阵倒戈,致使纣王军队全线溃败。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殷都朝歌,最终自焚于鹿台。享国644年的商朝就亡在纣王手里了。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有人问他父亲周文王怎么不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呢?因为他的父亲姬昌并没有对商纣王直接采取军事行动。姬昌是周朝建立以后,才被追封为周文王。

武王灭商仅两年,便一病不起,由周公辅佐未成年的成王继位。周武王死后,按照当时的丧礼下葬,也和成汤一样“墓而不坟,与地平齐”。而且“不封不树”,既不起坟头也不种树,所以周武王的墓地究竟在何处,至今也还是个谜。

在这里我们也介绍一下纣王。纣王——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转),所以叫做纣王或商纣王。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商纣王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据说他继位后,在内大兴土木、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激化了商朝的内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周武王一举击溃了,帝辛身死,商朝灭亡。相关典故还有商纣王的“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恶行,但后世就此还是存在一些争议的。

接下来咱们再说 “殷汤”。殷汤是谁呢?他就是商朝的建立者,纣王的老祖宗成汤。成汤姓子,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成汤的老祖宗叫契,号玄王,是夏朝的诸侯部落,十四代才传至成汤。《荀子·成相》篇中就有记述,认为“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商族活动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历史上的商族,曾迁徙八次,最后定居在南亳(今河南商丘)。

成汤“吊民伐罪”讨伐的就是由大禹建立的夏朝的最后一个暴君“桀”。为了师出有名,成汤与夏桀在鸣条之野作战前,同样也发表了一番替天行道的《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说了些啥?

大致意思如下——王说:“大家都听我说啊。今儿这事儿不是我小子犯上作乱!绝对是因为夏王桀犯下许多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天命不可违啊。现在你们众人会说:‘我们的君王不怜悯我们,为什么荒废了我们的农事来征伐夏呢?’我理解你们的话,但是夏氏有罪,我也不敢得罪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啊!现在你们会问:‘夏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王耗尽民力,剥削百姓。民众怠慢不恭,同他很不和协,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夏的品德这样坏,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你们要辅佐我这个人,实行天帝对夏的惩罚,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不会说假话。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我就会把你们降成奴隶,或者杀死你们,不会有所赦免。”

很明确,成汤先把征讨夏桀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天命不可违;然后是恩威并施,连鼓动带吓唬,安抚所有百姓让他们跟着自已去灭掉夏桀这个罪魁祸首。这就是“吊民伐罪”。

战场上,受到鼓舞的商军阵容严整,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他们身着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气。而夏桀的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士兵们却士气低落,他们对夏桀的残暴统治早已心生怨恨。夏军的装备也参差不齐,有的士兵甚至没有像样的兵器。在夏桀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走上战场,但心中却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夏军在商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夏军全面溃败,鸣条之战以商汤的胜利而告终。最终成汤带领军队大败夏桀。

成汤建立了商朝,成了商朝的第一代君主。他以水德称王,年号为祀,建都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成汤在位十三年,因病而亡。史料记载:商汤葬后也是“不封不树”,故此至今谁也不知道千古汤陵何在。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城(今河南安阳),因此中期以后的商朝被称为殷商。

《千字文》这里不说“商汤”而称“殷汤”,有指代整个商朝644年历史的意思。作为历史上强大的一统王朝,商朝644年的统治,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周王朝虽名曰“八百载,最长久”,但东周时期的515年间,群雄并起,王室衰微,周王朝等于名存实亡了。

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

这一段讲的是成汤、姬发英明神武,心系众生,凭借大无畏的勇气,上应天命,拨乱反正、讨伐暴君,推翻暴政的故事。他们也一次铸就了自已的贤德之名,而韩非子就曾经有“人臣弑其君者也”的评价。可见作为臣下,造反弑君得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的。

讲到这里,我们就把三皇五帝以及三王的故事讲完了,这一段从神话传说的太古时代一直到了远古时代。中华文明不断地发展,从文明初创到国家的形成,从国天下到家天下,从部落战争到国家战争,最后到了敢于带领人民反抗暴政的商周两朝。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