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夏,此时李秀琴已年满13周岁了,转眼间她已长成大姑娘。这几年,弟弟李正国和妹妹李秀萍已经上小学了,姐姐李秀莲也已经读初中一年级了。在她们兄弟姐妹四人中,数李秀琴学习成绩最差,但却是四人中干农活最厉害的孩子。
李秀琴自幼便没了爷爷奶奶,家中一切支出全靠父母亲俩人通过劳动换来。
父亲名为李建国、母亲名为张翠女,都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农民。1988年年初,眼看家里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家里的生活来源又很有限,父亲决定办一个烧瓦片的窑。20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北,有一部分人家盖房子墙体是土墙,将土块碾碎,筛掉石块,加水用脚踩匀,最后加麦秆增加粘性;承重则用粗细不均的树干,经工匠灵巧的双手加工,使树干变得长短一致,粗细均匀;房顶则加盖瓦片,起到隔热防雨的作用。
过完年,李秀琴父亲开始挑选烧瓦的场地。他是这么计划的,场地离村子不要太远,太远到时候瓦片运回村里得费不少人工;离村里也不要太近,烧瓦晚上也要劳动,影响村里人生活。经过一番仔细思量,自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地皮,想到同村李有福家有块地符合预期,就想着找到李有福用自家的地跟他交换。李有福是李秀琴的二姑父,平时里待人老实,二姑为人精明,家中一切事宜全是她拍板决定。
这天晚上九点左右,村子早已陷入一片寂静。虽说刚刚过完年,勤劳的人儿早已下地干活了,去年,村民们将家畜的粪便陆续清理出来堆肥,到今年这个时候,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农家肥已经可以给土地提供足够的养分了。趁着闲暇时间,有人家陆续往自家地里转运农家肥了。李建国也是晚上这时候才得闲,他将一瓶并不值钱的酒藏在腋下,就去找李有福商量“大事”去了。
刚进门,就看见李有福准备睡觉了,见李建国到来,他又重新燃着火塘刚灭的柴火。
“大哥,你咋这么晚来,有啥事?”
李建国不知怎么开口,将酒轻轻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在当时的李家沟,家家户户都在火塘旁边摆放一张桌子,为吃饭时也可以在火堆旁取暖。李有福看这架势,准是有事求他,他又说道:“你有啥事就直说,做兄弟的能帮上忙就一定帮忙哩。”
李建国一听有戏,于是将他想办瓦窑的事告诉了李有福。李有福家在马鞍湾的一块地符合李建国的规划,作为交换,李建国将他家在小梁的一块面积更大的地让给李有福。李有福一听,这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先口头答应了。李建国也明白,最后的结果还得李秀琴二姑决定,于是回家了。
第二天,李有福特意来李秀琴家,告诉李建国这个好消息。李建国听闻,赶紧握住这个连襟的手,嘴里念叨着:“谢谢,谢谢。”
此时距离孩子们开学还有十多天时间,父亲带着一家人去马鞍湾地里踩点。只见他们拿着锄头、背篓、簸箕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第一天,他们清理了地里的碎石子,将地面重新理平。
第二天,李建国去镇子找有烧窑经验的师傅,今天四平镇逢场,场上好不热闹,从场头到场尾,都是一片热闹的叫卖声,有卖馍馍的,有卖自家地里种的大豆的,还有卖药材的。李建国从早上打听到中午,问得他口干舌燥,他在街上买了两个馍,问镇子上开小摊的人讨要了一杯水喝,一顿中午饭就这么草草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