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又叫“肠伤寒”,俗叫“大热症”,是由伤寒杆菌引
起的念性消化道传染病。由于本病身热缠绵,多有胸闷肚
胀,不想吃东西,舌苦黄腻等症状,并且发病多在夏秋季
节,所以相当于中医温病学中的湿温。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先有周身不适,头痛,发低热,不想吃东
西,肚子胀,或有泻肚,大便秘,体温逐浙上升,第一星期
末,可到39'~40°C。病重的说胡话,甚至嗜睡与昏迷,部
分病人朐腹部往往可出现淡红色的小疹点(玫瑰疹),手压
暂时退色,约经三、三天即退掉。病程中病人发热虽然很
高,但脉搏并不随着增加,这是本病的一个特点。少数病人
可出现肝脾肿大。一般在第三星期末开始退热,在这个时
期,一天中体温升降变化很大,通常在7~10天内,体温逐
渐恢复正常,食欲也开始好转。
[并发症)
伤寒常见的并发症为肠出血,多见于病后2~3周,病
人突然拉黑色稀粪或柴红色血便,体温突然下降,面色苍
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另有一种病人突然觉得右边小肚子
痛,恶心呕吐,脉数,出冷汗,体温下降,股部压痛,腹肌.
强直,这是肠穿孔的现象,应进行抢救。
[辨证施治]
本病多因湿热时邪,蕴阻脾胃,湿重伤脾,热重伤胃,
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所以病情多缠绵。如果病久湿热化火,可见神志不清、出血等险症。在治疗过程中,按其出现
症状不同,可分为偏湿、偏热、伤阴、恢复期四种。
1,偏湿型:怕冷,发热〈午后热较重),头痛身重,
胸院闷满,消化不好,口干不渴,或口渴而喝得不多,或喜喝
热的,或肚子胀。苔白厚腻,脉缓。
治法:清热化湿。
处方:薏苡仁五钱
藿香四钱
,佩兰三钱
通草二钱
竹 叶三钱
杏仁三钱
金银花四钱、水煎服。
2.偏热型:发热不怕冷,怕热,重则神昏,说胡话,
鼻干出血,呼吸气粗,面红目赤,头痛,头胀,口干,大便
秘结或溏薄,或粪便带血,或衄血。舌苔白腻或黄黑,或舌
红绛起芒刺,脉弦滑或洪大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处方①)芦根-一两金银花八钱连翘五钱薄荷二钱
桑叶三钱牛蒡子二钱桔梗二钱水煎服。(适用于初起发
热、头痛、身痛)
(②)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黄芩三钱生地五钱黄连三钱
犀角二钱丹皮三钱大青叶一两水煎服。(适用于壮热口
渴,神昏烦躁不安,目赤,衄血等里热重症)
加减,神昏,加菖蒲三钱,郁金三钱,兼服神犀丹(成
药),成人每次一粒,三至五岁半粒,
一至二岁四分之一,
每天二次,或服安宫牛黄丸(成药),或服柴雪丹(成药)
等,鼻出血,加小蓟五钱,茅根一两,腹胀,加厚朴三钱,
大便下血,加地榆四钱,金银花炭五钱,或用葛根研成粉一
至二两,煮成糊状,加入金
银花炭末一至三两,每次服一、
二汤匙,频服。
(3)生地一两马兰根一两大青叶一两
金银花五钱黄连二钱
葛根三钱
甘草二钱水煎服。
3。伤阴型:发热日人不退,热邪伤阴,午后热重,喉
咙发干,口渴。舌光绛无津,脉细数。
治法:清热养阴。
处方:鳖甲八钱青蒿三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二钱
秦艽二钱
银柴胡二钱
当归三钱水煎服。
4.
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精神疲乏,食欲不好,身体
虚弱的,可用下方:
处方:党参四钱麦冬三钱
石斛四钱
谷芽三钱麦芽三钱
生地四钱竹叶三钱水煎服。
[单方、验方]
(①板蓝根三两中水煎三次,混合后,分三次服,每隔四
小时服一次,连服七天。
(②) 川连木香白芍槟榔厚朴枳实各一线共为
末,制成小丸,每包一钱。高热阶段每次服三钱,每天六
次。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每天三次,每天一钱,开水送下,
一般在三周后停药。
(③)鲜茅根六斤生石膏三斤水十八斤,煎成六斤,加
黄连酊 300毫升,成人每次服15~20毫升,极量30毫升,
小儿酌减,一天三次,六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
(4)鲜马齿苋五斤白黄柏四两
水十斤煎成五斤,加黄连
酊150毫升,每人每服10~15毫升,极量20毫升,
一天三
次,六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
⑤土大黄五两炒微黄为末,水煎成膏,每服半匙,一
天二次,开水送下。
[预防]
(1)-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蛆、蛹及其孳生坊所。
有计划的进行农村饮水改良和粪便管理。
②养成人人讲卫生习惯,做好饮食卫生。
(③)早期隔离病人,用具及排泄物要消毒。
(④)对伤寒发病地区应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