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聊到这儿很多人会有点懵——怎么上一句还在讲“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现在突然就跑到空谷和虚堂了呢?是不是转折有点大啊?跟下一句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好像也没有联系啊?对于这些悬念,我们姑且存之。我们还是先从文字上进行解析。
“空谷传声”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萧衍的《净业赋》:“过恒发于外尘,累必由于前境,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字面意思是:过错一定是产生于指色、声、香、味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苦累必然是源自以前所处的环境,就像在空旷的山谷中呼喊一声就会传来回声,就像游走的身形一定会有影子跟随一样。
我们先说空字。“空”是形声字,也是多音字,上半部分的“穴”是形旁,指示字义。“穴”是洞窟、洞穴的意思,最初表示像窑洞一类的土室;下面的“工”是声旁,表示读音。《说文解字》:“空,窍也。从穴工声。”窍是窟窿的意思,穴是地洞,意义相近让我们来看看“空”字的结构。从字形上来看,可以这样解释:当一个洞穴被挖掘出来之后,它就是“空”。因此,可以看出“空”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是人工开凿或修建的居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开始表示什么都没有、没有内容的意思。例如“空虚”和“空洞”。由于天空看起来也是空荡荡的,所以“空”这个字也被用来指代天空和空间。佛教经常提到“四大皆空”,后来佛教也被称为“空门”,而道教的虚无寂静之性则被称为“空”。当然,关于这个字的其他发音和意义,我们在此不再赘述。在本文中,“空”的意思是空旷、广阔。
“谷”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属会意字,古字形上部像水流出的样子,下部像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的口。“谷”的本义指山谷,即两山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或水道。《说文解字》:“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从谷。”本义是:山岭间涧水汇集而通往外界的水道为谷,也就是山谷。
有人说谷物的“谷”也是这个字,但在古代两个字还是有区分的。谷物的“谷”本作“?”,属形声字,从禾、?(què)声。“?”本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有时也专指谷子,是一种草本植物。在一些方言中,“谷”也指稻。典籍中“?”和“谷”常通用。汉字简化时,用“谷”代替“?”。但仅限用于粮食作物。所以,原始的“谷”就是指的是山谷。
“传”(,zhuàn),繁体字为“傳”,也是个多音字,始见于甲骨文。由“人”、“专”二字构成。从人,读作“”指的是示人所使用之器物。从专,声符,注明音读。在秦朝有“验传”,这是用来查验持有人身份的物品,相当于现在身份证的东西。在秦朝,男子17岁后就要有“傳籍”,相当于有了户口登记,承担徭役了。在秦朝还有 “三十里一传的秦制”,这里的传指的是驿站。所以“传”还有驿站的意思。《说文解字》:“传,遽也。”“遽”的本义是送信的快车或快马。所以“传”还指驿站所备的车。古人送传信件,通常是快马加鞭,所以引申用作动词,指的是传递、传送的意思。“传”还有一种读音是读“zhuàn”,名词,也是从人,从专。指解说经义或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该字在这里读,是传递、传送的意思。
“声”,会意字,在甲骨文的中由四个独体形象组成:字左上部的三角形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磬;石磬上部是悬挂磬的绳索或架子;右半部是“殳”字,即人手拿槌击磬的样子;下部是“耳”和“口”组成的古文“听”字。“口”也可理解为歌咏的人。这四个独体合起来,便表示了:用手拿槌打磬,用耳去听,听到的自然便是磬所发出的“声”了。《说文解字》:“声,音也。从耳殸声。殸,籀文磬。”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八音之中,惟石之声为精诣,入于耳也。”按:石指磬,可见殸声还兼表义。“声”的本义耳朵能辨别的听觉信息。其实“声”与“音”是有区别的:声为阳,音为阴,声为天之阳,音为地之阴。风声、雷声发于天。人属于地之物,所以唱歌走音称为“五音不全”,而非“五声不全”。《礼记·乐记》中有:“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从字面上理解,“空谷”表示空旷、幽静的山谷;“传声”则表示声音的传递和回响。当人们在山谷中呼喊时,由于山谷的特殊地形和环境,声音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音。这种现象给人以一种神奇而美妙的感觉,也让人们意识到声音可以在空间中传播并产生回响。
此外,“空谷传声”还可以引申为人们对他人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一个人的良好品德、智慧和才能可能会像空谷中的声音一样,感染和激励周围的人,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成为那个能在空谷中发出美好声音的人。
“虚”,“虚”的古文字形是形声字,上部为“虍(hū)”字,“虍”在甲骨文中像一只张开大口的老虎形象,在这里是声旁,表音;下部为“丘”,“丘”的古字形像两个并列的土山,“虚”由“丘”得义,本义为“大土山”。虎字头显示其本义是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也指大土山。《说文解字》:“虚,大丘也。崐崘丘謂之崐崘虚。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虚。从丘虍聲。”所以古代的“虚”是和“墟”相通的,意思是大山丘、土丘。在古代最大的墟就是昆仑山,所以昆仑山也叫昆仑墟。在古“虚”也同“圩”,是集市的意思。废墟荒无人烟,一片空虚。“虚”由“墟”之义发展出“存在空隙”“有薄弱之处”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空旷、空阔的意思。 后来又因此引申出虚弱等意思。
“堂”,在古代有几种写法,最初上面是“高”,下面是“土”;最终定型于由“尚”和“土”组成字形。无论是“高”还是“尚”,都指的是高大的意思。“土”表示字义跟土有关。清代学者俞樾在《群经平议·尚书三》中解释说:“古人封土而高之,其形四方,即谓之堂。” 可见“堂”最初指立堂基;“堂”进一步可以指“建于台基之上的建筑”。故此,《说文解字》:“殿也。从土尚聲。坣(táng),古文堂。?(táng),籀文堂。” 从这里可见:堂指的是王宫内举行隆重仪式的大殿正厅。
对于“堂”中国的传统建筑来讲,堂屋是最大的房间,古代称“堂”,在汉代以后称作殿。后来,“堂”又泛指房屋的正厅。古人居住的主体建筑一般坐北朝南,前面是堂,堂后为室,二者由户相连。 “堂”作形容词时,指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中表现出尊如堂堂大丈夫;也指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姐妹关系。
“习”,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中其上部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鸟飞行的主要凭借,此处代指小鸟;下部是“日”,即为太阳。可见“习”字是由“羽”和“日”两字组成的会意字。后来的篆书的字形中下边的“日”讹变成了“白”了。所以这个字就会意为小鸟在日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说文解字》:“数(shuò)飞也。。从羽从白(zì)。凡习之属皆从习。”为什么“从白(zì)”呢?许慎认为“习”字是由“羽”和“白”(“白”为古“自”字,“自”又为古“鼻”字)组成,因而理解为小鸟学飞时很吃力,不停地喘息,因而“习”字当从“自”。这也可以作为一解。大家可以自行分析。因此由“习”的本义就引申出对文化知识、技能等的反复练习的意思。《论语》:“学而时习之”的“学”与“习”是两个概念。“习”就是“反复练习、反复实践”的意思,而非学习的意思。
“听”,其古文为“聽”,最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口从耳,本义指耳朵听见口中所言。“聽”由“耳”“??”“??”三个单字组成。“??”读作tǐng,意为挺立,它在“听”字中一般认为表示读音。到了楷书时,这“??”字写成了斜王旁的“王”字。“??(dé)”又作悳、惪(dé),是“德”的异体字。”德”有嘉言的意思,“闻之嘉言为德”;“耳”与一个“王”,右边与“德”的右边一样,所以要有“听德”。另外一种解释,“聽”,耳朵为王,右侧的十目一心,意为要用耳朵全力去听,在听的过程中要一心一意的关注着对方,用心去倾听。也有人认为,“德”与“得”同音。在这借用“得”的意思,与“耳”字组合在一起,表示“耳有所得”,便是耳朵获得了声音。《说文解字》:“聽,聆也。从耳、??,??声。” 就是专心听的意思。
“虚堂习听”这四个字所表达的含义是:在一个空旷而宽广的大堂内,可以不断地听到来回荡漾的声音。这里的“虚堂”意味着空间开阔、没有障碍物阻挡,因此声音可以自由传播并反射回来。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时,他们会经常听到自已或他人发出的声音经过多次反射后形成的回声。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觉和敏锐,因为即使是微弱的声音也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放大和传递。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的字面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回声不断;在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反复回荡。但“空谷”里传的是什么“声”呢?是反馈回来的、你的回声。你传递出去是好的声音,不断反馈回来的就是好的声音;你传递出去是坏的,你不断接收到的就是坏的。“空堂”——什么都没有的大堂中“习”的是什么“听”呢?虚堂里你不断听到的就是内心的回声。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你发出的这些声音就会反复地、成倍的放大回应,不只是回应给你自已,更会回应给其他的人。 “空谷传声”和“虚堂习听”都是发声者自已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
《周易?系辞》中讲:“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干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干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君子在私室说的话,如果是好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也会使人感动,产生共鸣,更何况在你身边的人呢?相反如果内心发出不正当的言论,远在千里之外也会引起人们的反对,更何况身边的人呢?
从这里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你的德行得到的回应是你的声名。人的祸、福都是自已招惹来的,就像自已在山谷中呼喊,就像在空旷的大堂之中说话一样,听到的是自已的回音一样;从而说明你收到的一切回馈,都是你自身德行的反应。就像下文讲的一样——“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故此我们要谨慎地对待我们自已的一言一行。讲什么话,做什么事,一定要谨慎小心!要知道自已内心和言论的意义,以及影响。
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一个人的言语和行动,对于有道德修养的人来说,就像是大门的转轴、弓弩的扳机一样重要。一旦他们发表言论或者采取行动,就如同扣动了扳机,其结果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荣耀或是耻辱。君子的言行,足可以动摇天地,怎么能不谨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