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聊聊“墨悲丝染,诗赞羔羊”。这结合前文看起来有点突兀,怎么突然从修身转到这句了呢?这个转折看似突兀,却也是水到渠成。这两句一句出自《墨子》,一句出自《诗经》,的是我们要坚守前面那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德,不要受周围的环境所感染。下面我们接下来一起探究其中的细节。
“墨悲丝染”里的“墨”,指不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墨,而是墨子。我们先讲讲墨。墨,会意兼形声字。从土,从黑,黑亦声。古玺文的“墨”字,上方是“黑”字,下方是“土”,表明墨汁是用黑灰制成的。小篆的“墨”,字形和古玺文字形相近。楷书的“墨”,由小篆演化而来,形成了现在所使用的写法。“墨”指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说文解字》:“墨,书墨也。”就是黑色灰土制成的用来写字的材料。
我们再说说墨子。墨子,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大概出生于春秋末年,他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但都无法掩盖其渊博的文化知识和过人的技能。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也就是鲁班)还要高明。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有兴趣的可以仔细地研读一下《墨子》并细细的了解一下墨子——这个传奇人物的伟大一生。)
讲完墨子,我们继续讲“悲”。该字是个形声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从字形上看,该字上部是“非”字,即作声旁表音又表意,是否定的意思,含有背离之意;下部的“心”作形旁,表示和心理活动有关,两部分结合下来的意思就是因违背意愿的意外变故而痛楚、哀伤的情绪。《说文解字》:“悲,痛也。从心非声。”《说文解字注》又把这种情绪做了细分:“憯()者,痛之深者也;恫(多音字,这里读作tōng)者,痛之专者也;悲者,痛之上腾者也,各从其声而得之。”意思是悲指的是这种伤痛的情绪不断地往上涌,想嚎啕大哭的情绪叫做悲。后来又由悲伤的本义引申为慈悲,怜悯。例如《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丝”,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的字形是两小把蚕丝(“糸”)扭在一起的形状。战国文字上部有一横,可能是饰画,也可能表示两绺丝线连结之意。小篆文字承袭金文。楷书的“丝”字,仍是由两个“糸”字组成的,但表示结的部分变为两撇折,左部的“糸”写作“糹”。“糸”作偏旁简化作“纟”,故“絲”,后来简化为“丝”。由此可见,“丝”的本义就是蚕丝。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来看:“丝,蚕所吐也。”后来由其本义引申为丝状的物品,如柳丝、钢丝、蜘蛛丝。
后来丝还表示弦乐器的弦。所以古代又称“丝”为八音之一。如《周礼·春官·大司乐》:“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八音”指上古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曾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里的丝指的就是其本意蚕丝。
“染”,会意字,始见于篆文,从水、九、木。在篆文中,从水,很容易理解,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所以从水;古代技术没那么发达,每次染色必须反复进行,故从九(表示多次);而古代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所以其字的本义是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说文解字》:“染,以缯为色也。”。
我们再说说“墨悲丝染”的来历。这句话出自《墨子·所染》,其原文如下: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意思是说:当年墨子看见染坊里染丝,纯白的丝被放进染缸后,再拿出来就不再是纯白色,而是成为五颜六色的了。因此墨子非常感慨,说道:“这些洁白的丝被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青色,被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不同。若先后放入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也会先后变成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由此墨子有进一步发出了感慨:“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文、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戮。”
他继续说道:“不仅染丝如此,治国理政者与国民同样会受到影响。舜帝受到许由、伯阳的熏陶;大禹受到皋陶、伯益的陶冶;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濡染;周武王受到太公、周公的薰习。这四位帝王都受到良好的熏染,所以能够治理天下,被尊奉为天子。然而,夏朝的末代君主桀受到干辛、推哆的不良影响;商朝的末代君主纣受到崇侯、恶来的恶劣熏染;周厉王受到厉国公长文和荣国夷终的负面影响;周幽王受到傅国公夷和蔡国公谷的不良薰习。这四位帝王都受到恶劣的熏染,因此导致国家混乱,最终亡国丧身,遭到天下人的惩罚。”这便是“墨悲丝染”典故的由来,墨子以“丝”为例,触景生情,引发了无尽的感慨。
下面我们再讲讲“诗赞羔羊”。
“诗”,其繁体字为“詩”,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篆文。篆文中的字形左边是“言”,代表的是和语言文字有关,右边是寺,代表的是祭祀的场合,在古代这种场合一般都是祭祀和官暑。所以,诗最初的意思是祭祀时赞颂神灵的言辞语句。《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 这已经是其引申的意思了,意思是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毛诗》又给了进一步的解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藏在心里不说的为志,吟诵出来的为诗。由此可见,我们立志向的时候要偷偷的立,不能到处宣扬。宣扬出来就不是志了,也有可能不是诗。
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所以后来称之为《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毛公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毛亨和毛苌叔侄俩)为其作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三千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那时期流产在民间的诗歌大约有3000多首,最后到孔子编纂的时候,只剩余了三百多首。
最终《诗经》总计收录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是各诸侯国的乐调;写的是各地风土的乐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宗周地区的正乐;写的是朝廷御用的乐曲,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宗庙祭祀的乐曲;写的是庙堂祭祀时用的音乐,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这些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赞”,形声兼会意字,最早形体见于篆书,从貝,从兟。在篆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其字上面为“兟”(shēn),表示有人在前面去引导;而下面是一个“貝”,表示和财富、礼物有关;整个字综合起来表示带着财礼去觐见主人的意思,即献礼。就如我们常说的赞助,就是带财物去帮助的意思。《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赞,见也。从贝,从兟(shēn)。”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尚书正义》云:“礼有赞者,皆以言告人。”赞者指的是在仪式中大声唱诵赞词,来辅助或引导礼仪的完成。这些赞词内容逐渐扩充,在言辞上则向文辞规整、音韵和谐方面发展,这就形成了文体的赞。
后面又分出“讚”,本意是用语言献礼,即说好话,语言奖励;后来引申为褒扬,佐助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讚”和“賛”作为异体字并入了“贊”; “贊”又类推简化为“赞”。这里的赞指的就是赞美、褒扬的意思。
这里的羔羊说的不是我们用来吃肉的羔羊。而是《诗经》中的《召南·羔羊》篇。其原文如下:“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个贤德的在位者啊,他身穿一件羔皮裘,洁白的素丝交错缝制真考究;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逍遥踱步慢悠悠,心中感到怡然自得。他身穿一件羔皮袄,洁白的素丝密缝缝制真巧妙。逍遥踱步慢悠悠,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他身穿一件羔皮袍,洁白的素丝精心缝制质量高。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逍遥踱步慢悠悠。” 这首诗就是描写一位德位相配,德如羔羊的官员的形象的,赞美了官员的恪尽职守,表里如一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
“诗赞羔羊”的意思是:《诗经》在其羔羊篇,赞美的是纯洁如白色羔羊皮革一样的品德和拥有这样品德的人们。
在战国时期,墨家和儒家一样都是指一时在社会上显赫一时的学派,韩非子称之为显学。虽然《千字文》在这一句同时提到了两家的故事,同时两家的理念也都出自于尧舜,但其观点却截然相反。《韩非子·显学》中是这样论述的:“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说的是什么呢?讲的是: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墨家分为三派,他们对孔、墨学说的取舍相互矛盾,各不相同,但都自称得孔、墨的真传。然而孔子、墨子不能复活,还能让谁来判断社会上这些学派的真假呢?孔子、墨子都称赞尧、舜,但他们对尧、舜的取舍不一样,可都自认为得尧、舜的真传。尧、舜不能复活,让谁来判定儒、墨两家学说哪一家是得尧、舜之道的真传呢?
这两句讲到:墨子看到白色的丝线被染上了其他颜色,不再像以前那样洁白,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伤之情。他意识到:即使是原本纯净无瑕的事物,也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与此同时,《诗经》中对羔羊皮革纯洁无瑕品质的赞美之词,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正如俗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深刻影响。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良好的教育、正面的榜样力量和健康的社交环境,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比如不良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负面的舆论导向等,这些都可能对个人的心灵造成污染。
到此,我们第二部分的第一段落就已经讲完了。这个过程从德行的根本——孝道,到最终如何守护好自已良好的本心、本性。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面临着无数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坚守自已内心的纯洁,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侵蚀,成为了品德修养中的一项关键任务。这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意志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升自已的内在品质,以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时刻自我反省,审视自已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同时,我们也要努力保持内心的纯洁与善良,就如同羔羊皮革一般,无论何时都能坚守自已的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避免被不良风气所沾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