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 第9章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第9章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加入书架
书名: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作者:
钧霆希音
本章字数:
9578
更新时间:
2024-11-20

盘古化生万物,鸿钧道演天地。鸿钧老祖仰望苍穹,日月轮转,辰宿循序;坐观天气,寒来暑往,阴晴更替;俯瞰大地,草木兴旺,万物丰腴。地道和顺,德行厚重;天道循环,生生不息。

鸿钧老祖还是最喜欢生机勃勃大地,情不自禁地从天上下来欣赏起自已的杰作。经过他的演化,大地一片盎然的生机。广袤的平原之上绿草如茵,百花散落其间,争奇斗艳;微风拂过,草浪翻滚,如同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高耸的层峦之巅云雾缭绕,树木耸立;细雨飘飞,碧叶凝翠,万千绿色仿佛在流淌的碧玉落入大地。溪水淙淙,江河奔流,湖波荡漾,海浪汹涌,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鸿钧老祖忽然想起三十三天外还住着小哥仨呢,于是把他们叫下来一起欣赏这美景。有人问这小哥仨是谁,这三人就是盘古精气所化的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这哥仨这些日子在干啥呢?这哥仨在三十三天外鸿钧老祖讲道、悟道,观摩鸿钧老祖从混沌演化出来的三千大道呢。哥仨看到眼前的美景更是新奇不已,赞叹着师傅无限道法。

然而好景不长,很多地表析出了大量的盐碱,树木花草渐渐地失去了勃勃生机。正在赞叹的小哥仨有点莫名其妙,扭头看向这在捋着胡子的鸿钧老祖。老祖开始也是一愣,然后立刻明白了缘由。便把任务交给了三清,这小哥三听明白之后立刻动了起来,就有了我们接下来讲的“海咸河淡”。

我们先从“海”说起。海,形声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从水,每声。在金文中其字形左边为水,说明和水有关,表示河流;又见一个“每”,和母亲有关。为什这样说呢?我没来看看“每”字。“每”字的本义是指头上带有笄(jī)饰的成年女子。女子就要出嫁生儿育女。由此可见,海为水之母,意思是海洋是所有水的来源。海的本意是非常大的水域,这里指的是今天所说的整个海洋。《说文解字》中说:“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所谓的“天池”,主要讲的是海的水域之大。海原本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后指小于洋的水域。《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这句里的海指的是海洋。

“咸”,我们这里说的这个字在古文里是“鹹”字,和“咸”是合并字。我们先说“咸”,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其右部是“戌”,左下是“口”(读音wéi,记住这不是当嘴讲的口)。“戌”是斧钺一类武器的象形,代表的是武器。“囗(wéi)”字,表示城邑,“咸”字的本义可以理解为:全民皆兵,武装御敌。在古代,战胜之后就可以占有对方的土地,则地之所生、人之所产皆属我有。所以“咸”不论是全民皆兵的角度讲,还是战胜后得到胜利果实讲,字面上都有皆、全的意思。

而“鹹”呢?右边的“咸”的意思刚才已经讲了,而左边呢?是 “鹵(lǔ)”字,也就是“卤”,指的是卤水,也就是盐水。综合起来,“鹹”的意思全部都是卤水的味道。

咱们再说“河”,在古代说到河一般原指的是黄河,后来才不断地引申为河流甚至是天上的银河。《说文解字》里说:“河,水。出焞(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在古代就是黄色的,曲曲折折的。所以最初河指的就是黄河,后来不断地发展,河才代指所有河流。而在这里河,我们可以理解成河流。

“淡”,形声字,始见于篆文,从水炎声。篆文中和现在的字体差不太多。左边是水,表示和水有关清汤;右边的炎,是"啖"的简化,表示吃喝、进食的意思,所以,“淡”表示可以喝进去的水的味道——清汤寡水,没有滋味。

三清在师傅鸿钧的教导下,变幻云雨洗刷大地,用雨水将地上的盐卤冲刷到低洼的大海里,同时将变淡的雨水注入大地之下,用以润化土地,滋养草木。这样一来,大地上的植物们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海咸河淡”说的是: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我们今天不从地球物理方面的解释,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小石磨》的传说故事,大概说是一个神奇的小石磨被贪婪的哥哥偷了藏在船上去磨盐的故事。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在古代,制盐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利润也高。所以古代盐和铁都是国家专营的。那个贪婪地哥哥偷了弟弟那个能够磨盐的小石磨跑到船上磨盐,却忘了让它停下来的咒语。小石磨停不下来,磨出来的盐淹没了那个贪婪的哥哥,压沉了船,最后掉入大海中。最终还是没能够停下来,到现在还在海里磨盐呢。

看着重新恢复生机的大地,鸿钧老祖点了点头,但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回头看见刚刚停下来的小哥仨,才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整个世界能够自由行动的物种就他们四个人!天上没有会飞的,水里没有会游的,地上没有会走的,草坑里没有会蹦的。前没有古人,后没有来者,看天地之悠悠,总计就这四个人——这种感受可谓是旷今绝古,举世无双了吧?

咋办?开始造吧。这回鸿钧老祖有了帮手,小哥仨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了神奇的动物制造之旅——就有了接下来的“鳞潜羽翔”。

我们从“鳞”开始。“鳞”从其字体结构来讲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鱼”代表的是物种;粦(lín),是磷的异体字表示闪烁的磷光;所以“鳞”的意思是密集覆盖在鱼类身上、光滑闪亮的薄片状护甲,有时也代指有鳞甲的动物。

“羽”,象形字,甲骨文就已经出现。字形像两根鸟羽的样子,每根一根羽毛,都有一根主干,两旁长满了羽绒状的东西。也有人认为,甲骨文的“羽”描绘的是鸟的翅膀。无论哪种理解,羽和翼是不可分的,鸟儿有羽毛才能飞行。所以“羽”本义就是羽毛,后来“羽”代指翅膀。这种解释更加合理。如《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昆虫也靠翅膀飞行,于是从飞禽的羽翅又引申指昆虫类用于飞翔的器官,如《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莎鸡,今云纺织娘。这是说纺织娘振动翅膀发出鸣响。

“潜”,形声兼会意字,始见于篆文,篆文从水朁()声。字形中左边的水,表示和水有关,右边的声旁“朁”也有插入之意。所以“潜”造字本义就是进入水中的意思。

“翔”,形声字,从羽羊声。形旁“羽”为就是代表鸟的翅膀,表示翔的本义与鸟羽有关;声旁“羊”,在汉字中通常有"祥"的意思,表示平静祥和的意思。综合起来,“翔”的本意是鸟张开翅膀在天空中安详的盘旋。

我们说“鳞潜羽翔”,其实代指的是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并不只是鱼和鸟。开始造物之初,上清灵宝天尊最先出手,顷刻之间便造出一批动物。没等他继续,旁边的元始天尊拦住了他:“兄弟,你造的这动物软了吧唧的,在水里游还好,都是水蹭不坏身体。你看你看到陆地上哪行啊,没骨头都走不了,只能乱滚——还得小心翼翼的。一不小心,树枝扎一下就得穿膛而死,石头碰一下就得失血而亡。”太清道德天尊也看出了问题,随声附和着。

“那——我给他们改改?”灵宝天尊挥手之间就把一些动物加上了硬壳。刚加完,道德天尊马上就拦住了他:“你要加壳给陆地上的加还好点,水里的你还是别加了。你看那贝壳你给加了硬壳,直接沉底了——水流不冲它,就只能在那沉着,连动都动不了。我都担心会不会淹死。你要是不留点会动的能游过去让他们吃,这些东西都得给饿死。”灵宝天尊看了看确实如此,不禁挠了挠脑袋,没再给剩余的那些软体动物加壳了。

“你给这些没壳的加上鳞甲,这样又有防护,还能动。”元始天尊给他出主意。这倒合了灵宝天尊的心意,立刻行动起来。一通忙活完成放眼望去,不禁有摇起了头。水里的还好些,陆地上主要都是带了壳的虫子,除了灵宝天尊改丢了的。陆地成了虫子横行的世界,时间一长估计都成灾了。

“咱们需要早点能够吃掉这些虫子的,来掌握平衡。”元始天尊说道。

“造啥?”灵宝天尊问道。

“早点鸟和兽吃虫子。”道德天尊说道,“还得造些吃草的,再造些吃肉的物种来吃这些……”道德天尊边想边说,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动手演化。终于小哥仨把动物按照食物链的循环演化完成了。带翎羽在天上飞,长了毛地上跑,带壳的土里钻、水里游,有鳞甲也分了水陆两栖,软体的就只能在水里晃悠了。随着他们哥仨的不断演化,大地之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动物,有软体的、带壳的、有鳞的、生羽的、长毛的,各式各样,互为约束,生生不息。天空中飞翔的,陆地上奔跑的,湖海里遨游尽皆演化出来,在寰宇之下自由生活。

小哥仨兴高采烈地跑到鸿钧老祖跟前交了差。看着充满活力的世界,鸿钧老祖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古人对地球动物的分类。古人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按其体表特征分为五大类:鳞、羽、毛皮、甲壳、裸类。人类却属于“裸类”。《无能子》中说:“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此处虽然提到 “鳞”、“羽”两类,但概括了除人以外的四类动物形态。鳞类中最高级的生命形式是龙,羽类是凤,甲壳类是龟,毛皮类则是麒麟,因此“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是灵性最高的四类动物。

“ 鳞潜羽翔”说的是:长鳞的动物在水里潜行,长羽毛的动物在天上飞翔。我们不说"长鳞的鱼在水里游,长羽毛的鸟在天上飞"。因为长鳞甲在水中潜行的动物种类太多了,且不说龙,海龟、玳瑁一类的鳞甲动物也属于鳞潜,只理解成鱼就太狭隘了。同样,长羽毛能在天上飞的,也不仅仅是鸟。野鸭子、天鹅、白鹤都能飞,有一天我们能长了翅膀像天使一样,我们也属于"羽翔"一类的了。在古代,就有过人类羽化成仙的故事。 学佛的最高境界叫"圆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但个人认为"羽化登仙"指人修道成仙后能飞升,"羽化"比喻人象鸟一样能飞,而不是人长了羽毛到处飞的意思。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不仅仅指的是“鳞”和“羽”,更指的是海陆上的所有动物都已经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海天陆地之上了。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那人是怎样来的呢?关于人的来历,中国神话故事没给出一个系统的说法,出处很多但不统一,以至于人们很难理解。今天我们就在这里梳理一下。关于人类来源,流传最广的就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和盘古诸虫化生的故事了。然而大家记不记得——在第一讲理《太始经》说盘古化生万物的最后的一句就是:“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啥意思?人是盘古身上的虫子化生的。黎甿指的就是人类居民的意思。这两种说法是最为普遍的。这里要说一下这两个来源的人不是同一种人,而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盘古人是身上的虫子化生,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当时天地之间还是一片苍黄,万物皆无。那这些人怎么生存呢?所以这些人不是生存在新开辟的陆地之上的,是和鸿钧老祖与三清生活在另外的宇宙之中。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混沌最原始的产物,是由混沌而生的,不需要像陆地上的人类一样需要吃喝拉撒等——甚至我们传说中的女娲、和最初的天地人三皇都是那个时空的。而我们陆地上的人类是后世演化、诞生出来的。这也就让人能够理解这些神话故事了。

讲到这里,我们要说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非常忙碌),力不暇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说的是天地开辟以后,女娲造了部分家畜,但是一直没有人。女娲感到很孤独,就用黄土模仿自已制作人。一个个的造人,太慢又太麻烦了。所以女娲就把绳子放入泥水中,抽出来一甩,掉落的泥点就变成了人。由于制造方法的不同,也有了穷人和富人的说法。后来,女娲又把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行繁衍。

女娲什么时候造的人呢?汉东方朔《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意思是女娲按照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故此,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自发地举行庆祝、祭祀等活动。

好的。 到这里,鸿钧老祖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已经演化完成,整个环宇按照老祖的三千大道自行繁衍,循环往复,不断向前。

我们也把开天辟地以来的所有自然、物产和植物、动物的生成、繁衍都介绍完了。后面的内容我们将迎接人类的到来和文明的诞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