霆启群芳
霆启群芳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霆启群芳 > 第27章 观法门寺

第27章 观法门寺

加入书架
书名:
霆启群芳
作者:
田雨中的羊
本章字数:
14022
更新时间:
2024-11-19

第二天上午,慕一秋亲自开车来到酒店接我们,一行四人向法门寺驶去。车上慕一秋边开车边说道:你们昨天没事吧,我可是有些多了,我说道:这酒早上就没事了,还是酒好。一秋笑着说道:那就好,今天是一个日本佛教代表团来法门寺参观,然后举办一场关于佛教舍利的研讨会,我说道:这日本的佛教为什么道中国来开这种交流会啊,日本佛教在日本很昌盛吗?,日本佛教和中国有什么不同吗?。慕一秋说道:中国的佛教大家都知道从印度传来,但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了,在印度,佛教被本帮教取代,而日本的佛教是1400多年前,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经历了南北朝、盛唐、宋代和明清四个时期,而在传播过程中,又与日本自身的政治、文化进行了结合,发生了宗派、经义的改变,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本地的特色,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不同,而这些不同也是从佛教进入日本的时期不同而变化,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传入日本,这是日本佛教最初的时期。此时中国佛教并没有引起日本的重视,是小众的教义,并没有多少人接受。到了唐朝就完全改变了之前的小众地位,这一时期佛教的大量内容传入日本,此时,玄奘和尚从西域取经回唐,唐朝举国从教,那个阶段有一些日本和尚也来到长安学研佛教,鉴真和尚苦心精进为了弘扬佛教,经历万险终于到达日本,先在东大寺佛殿前建筑戒坛,为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授菩萨戒,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日本的佛教初具雏形,到了唐朝中国进入了文化复兴阶段,那时的唐朝文化和佛教非常兴旺,日本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学习进步的工艺、美术和宗教等,通过遣唐使传入中国进步的文化。在此同时,日本的很多和尚也到中国助学求法。之后,日本天台宗、真言宗先后创立,后被称为“平安二宗”,之后还有密宗创立。到了明清,由于中日贸易往来频繁,佛教交往也日趋密切,至今依旧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总之,日本佛教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变化。他们更重视的是“生活即佛法”,以及“即身成佛论”等教理,由于日本的佛教是国家化、社会化,从佛教初传至今,日本以国家的立场来接受、创办佛教事业,而且上行下效,佛教自然能深入社会各阶层,不只是宗教层面的信仰,更融入人民的生活里,日本人的婚丧喜庆都和佛教有密切关系,日本的文学、剑道、茶道、绘画等等,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将佛教的理想诉诸于现实层,一边参加法会祝祷,祈福消灾,一方面做学术性的文献考证研究,其学术研究成果已取得国际间的重视与肯定。在另一方面,日本佛教至今仍保有“在家化”的特色,主张的“真俗不离”,及“在家佛教”,都可以看出日本对出家、在家的界限并不很分明;现在日本的僧侣大都是可以娶妻生子,这种现象成为日本佛教的一大特色,从中国佛教的理念看,日本佛教失去了佛教的原有的本初,所以日本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念,但是从佛教理念上却是有一定的相似度。这次日本代表团是过来朝拜舍利子,法门寺举办这样的法会也是为了弘扬中国佛学文化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交流。老那说道:是啊,这世界三大宗教本是同出一门,但发展却大不相同,理念也不尽相同,信众也不相同,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本来无论哪种教派都是与人为善,促人上进,和睦为尊的,但为什么不能各种教义可以同心同理,让教众可以相互交流理解让得世界大同该多好啊。慕一秋笑着说道: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实际上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无解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就是所有的宗教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起跑,终点是固定不变的,但中间怎们跑就是自已来决定了,也许在我看来,终点可能就是一个虚拟,而过程才是他们关心的本质,我们知道不同的宗教之间历来存在着矛盾和争议, 首先,不同宗教之间产生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异。例如,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强调教义的”严格和执着“,而基督教则更加强调慈悲和宽恕。而佛教讲究的是“空和静“,这些信仰的差异会影响不同宗教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还有,在宗教的发展中都与政治等其他因素产生交织,更加复杂了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不同宗教之间也会因政治观点的差异而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尤其是在宗教教义与国家利益意识之间的抉择上,很多宗教会被利用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这让矛盾日益加剧。再有,不同宗教之间的文化价值观也有很多区别。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常常是与文化内核紧密联系的,在文化背景下、环境下,人们厚重而特殊的文化传统会形成中心的信仰、价值观系统和习俗规矩,在这种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宗教体系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分歧和争议。所以啊,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宗教派别有一个平等的态度,大家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理解,才能逐渐的减轻不同宗教之间因信仰和文化的分歧而产生的纷争直至消除分歧。所以,中国佛教也在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各国之间的人员和文化的交流,这次交流也是如此。小小说道:姐姐你知识面真广。慕一秋说道:那有啊,我是临时抱佛脚,昨天特意去查了查资料,否则参会有可能被笑话,这叫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笑着说道:一秋真会开玩笑,不过也是实话,不打无准备之仗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一路上大家聊的很开心,不知不觉的到了法门寺。

一行走到法门寺前,慕一秋介绍道:这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因佛祖舍利而置塔,原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名为阿育王寺。原本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体,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若干,分送到世界各国建塔供奉,其中在中国设有十九处,法门寺是第五处舍利存放处。这里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多次被毁多次重建,到了北魏重新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之后从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陆续供奉,修建和扩建寺庙,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题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亦名“护国真身宝塔”。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到了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之后,舍利在没有出世面众,逐渐被后世遗忘。现在我们看到的塔是后修的,原来的塔因雷暴被毁掉,在重建时地宫的珍宝舍利有幸再次面世和信众见面,也是佛教的一件幸事。到了寺院门前,一个接待者看了慕一秋的邀请函,很客气的领引我们进入寺院,在寺院的场地上搭设了临时会场,我对这类会议没有什么兴趣,但对法门寺的珍宝展出格外有兴趣,我看到所有人都在临时会场上集合,所以只好按照安排在会场上坐席上坐下,没办法,没有这个素质难怪自已当不了官,在我看来无论是政府的官方会议还是这种宗教性会议,其流程和程序几乎没什么不同,这日本和尚在我看来也没什么不同,只是不会说中国话而已,慕一秋在主席台上依旧表现得落落大方,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特有的干练和气质,谁都知道这主席台上不是官员就是官方的代表,一个流程下来自是2个小时过去了,还好,慕一秋没有长篇大论,大家进入了参观环节,法门寺珍宝展厅分了三隔展厅,果然展品不同凡响,展厅内的展品件件都是国宝级的精品啊,这种专题性的展出,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展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在解说的引导下,我们一件件的参观,在我看来,每一件都值得去慢慢的品味和研究,这里所有的物件都是历代皇室为舍利供奉的自用真品,自然每件都价值不菲,现在似乎说价值都是对这些宝藏的侮辱,尤其是那些法器和装舍利的器物,让人赞不绝口,还有皇室专属之物更是美轮美奂。老那说道:这个展出太让人惊讶了,很难想象这么多宝贝在一千多年后出土,居然保存的如此完美,这也是天意所为啊。老弟,你说这舍利是释迦牟尼的化身,我门知道舍利只是他的肉体的结晶所遗,并不是其精神所附所在,那舍利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笑着说道:这个问题我曾经和一位高僧探讨过,以僧人角度看舍利是这样的,佛经中,是有关舍利的说法的,舍利是高僧通过“六波罗蜜“和“戒定慧“灯功德修炼而成的,是一种修炼并不是中国所说的精气神所致,不是所有人通过修炼都可以修成的,这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圣物,供养舍利是一种无量的福报和传承,所以佛门以供养舍利子为尊,这既是为什么舍利子存在的意义所在。老那说道:是啊,这佛教本就深奥,其修行更是一种苦行,我倒认为这舍利子更是一种信仰或者信心,让修炼之人在修行之路更加努力而为之吧。我点点头说道:老兄所言极是,我等不是佛教之人,但都有一种崇佛之心,我们不会成佛,但我们最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小小不言不发,我们中间属她观察的最仔细听的也最认真,这就是专业和我们的不同。我突然脑子出现了一个问题,释迦牟尼遗留下了很多舍利,但为什么没有佛眼舍利呢?,难道是佛眼不需要修炼,或者说佛眼不能形成舍利呢。那我的镇眼之说又是什么呢?,我找了找慕一秋,看见她在前边被很多人围着,似乎在向她介绍着什么,是啊,在这里她一定是主角。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人的看法和解读都不一样,我思索着在这里我回等到什么样的答案呢?。三个展厅,大约2个小时才参观完毕,然后大家共进斋饭,法门寺的斋饭简单但味道不错,在我看来,这斋饭也可以做的色香味俱全,既有营养也有口感,小小似乎吃的很有味道,又添了一次饭和菜,老那在旁边说道:丫头,少吃点。小小笑着说道:为什么少吃啊,以后也许没机会来了,这种美味不多吃是罪过啊。是啊,我赞成小小的观点,既然喜欢就不要错过,管别人怎么看呢。斋饭后,部分人员就撤离了,留下的人在法堂有一个说法环节,主要是由法门寺澄观法师关于舍利的讲经说法,老法师估计有80余岁了,虽然年纪已大,但精神尚可,三人对讲经并不感兴趣,但需要等慕一秋,没办法只能留在寺院,在院内闲坐。我手机上有一个短信显示,我看了一下是慕一秋的,短信写着,法师的讲经说法很精彩,不来听听吗?,我猜测她可能看到法堂上没看到我,才发此消息的,我没有回复,但是我悄悄的走进了法堂,在最后的一排的蒲团上坐了下来。果然我一进来,就看见了慕一秋扫过来的眼光,她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又侧身静静的倾听起来。我本来并没有兴趣讲经说法,因为我感觉佛经离我太远了,而我对佛经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真是应了那句话,怎么听的,就怎么出去,没有丝毫的存留,就在此时,老法师正讲到舍利的形成与人的关系,此时我心一动,也默默的静下心来倾听起来,老法师语速很慢,但说话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只听老法师说道:众者云,为何高僧火化后会有舍利子,而普通人则少之又少?,这个问题有多重解释论据,首先,出家人食素,与普通人相比,饮食习惯更为清淡,科学研究表明,素食者体内植物纤维成分较多,这降低了胆酸的吸收率和胆盐浓度,还导致缺乏维生素A和E,这些因素可能会促使胆囊上皮组织脱落,形成结石。同时,僧众多在山中谷地修行,采食山间的野果和山泉水,这些未经过过滤的山泉水中富含矿物质,容易在体内沉积,形成结石,火化后就会变成舍利子的晶体。还有一个解释是,高僧的遗骸通常由专人收拾,他们会仔细检查灰烬中是否存在结晶体。这种关注和仔细处理,使得高僧的舍利子更容易被人发现,但这种说法显然意义不大。但普通人是否也可能有舍利子吗?,尽管佛教传统认为舍利子是高僧的特殊遗物,但科学表明,普通人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类似的晶体。研究人员研究证明,模拟了高温和时间等条件下,其实验结果发现,在长时间的一定温度下,这些载体会产生与舍利子相似的晶体,其成分与自然舍利子无异,但是我们很少看见普通人有舍利子留存,我认为这很有可能和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修为有关,也就是说有些人并不一定是僧众,但他有可能在修为和人品上自然的与佛进行了同化, 这也是一种修行方式。我们知道修炼高僧修行越高,舍利遗留越多,释迦牟尼有84000颗舍利,现存已知道的大约800多颗,唐玄奘大师也有四颗舍利遗留至今,舍利多为骨舍利,包括头骨、指骨和胫骨或牙齿舍利等,但我们想没想过,为什么没有佛眼或者佛脑的舍利遗存呢,难道佛眼和佛脑不需要修行吗?,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器官才是佛的思想所在,但为什么佛最重要的器官舍利却无法留下来呢。有人说释迦牟尼是因为看到了人间疾苦才如佛的,所以释迦牟尼是靠眼睛来看世界的,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释迦牟尼的确是看到的人间疾苦的现象,所以才心境顿开,但这只是佛祖修行的起源,真正成佛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日的静思的修行,这七日释迦牟尼在树下冥思,静思中佛祖突破了他的世俗中的烦恼,在他的世界中根除了贪、享、痴、邪、懒、疑等根源,终成一叶一菩提之说,从此佛陀诞生了,所以我认为佛陀是用意念在看这个世界,而不是眼睛。而意念就是一种方法和修行的本体,而灵蛇促助了佛陀完成了脱胎换骨,佛陀最终成就他的修行之路,对于佛众修行,佛陀并不在意为我们留下了多少舍利或者是何种舍利,而是在意他的修行方法和修行的那种成佛的意念和决心。然佛陀知道这种意念是不能遗传或直接赋予的,只能激励信众靠个体的努力从零开始慢慢积累因事而终成,所以我认为舍利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舍利本体,而是佛陀的精神和修行理念,这些才是引领我们修行的根本,这些不是舍利的舍利,恰恰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修炼人的左右,他能影响我们的修行之路,这就是我们在此的意义,弘扬佛法引领众生苦修成佛终成一同,当然法门寺有幸供养了佛祖的真身舍利,这并不能说法门寺可以不用修行即可获得佛祖真谛,佛祖舍利不论在何处,都将指引我们的修行之路,为世界大同之路普照万物圣灵。

是啊,我这个不是佛教中人,听到法师的讲经很有触动,是啊,老法师并没有因为佛祖舍利在法门寺而高高在上,而是通过讲经说法论证佛学修养的重要性,让信众加强修为以成正果,是啊,舍利不过是佛祖的遗物,但的存在不能否认尤其传承的意义,但是加大神话并不可取,但是传承其修为之法却是佛之真谛所在,最终引领大众到达佛祖的世界,这也许才是佛之所向。那佛眼呢,难道也是一种引导或者说精神所在吗?,镇眼到底是什么呢?,是明持道长所言就是一种境界或者方法吗?,这和老法师的所论有些相同。讲经大会在一片鼓掌声中结束了,我没有上前去找老法师,因为我知道我真的不够格,他的周边已经被崇拜者包围了,我看见慕一秋很艰难的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我默默的转身走出了法堂。外面老那和小小正在议论展出的那些珍宝,尤其是武则天的奉养,是啊,这些帝王都不是真正的佛之弟子,他们信佛只是他们政权需要而已,至于修行吗,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了,全是杀戮和强权,所以他们成不了佛陀,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君主而流芳百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每个人每个宗教每一个团体都有其生存的空间,适者生存才是大自然的真谛,而佛之末法也有了其名正言顺的说法,看着络绎不绝的人群,我思索着法会之后,人性会改变吗?,这个世界会变化吗?。

慕一秋出来后和人打招呼后,也过来和我们汇聚,说道:雷哥,我看到你听的很入神啊,有什么感受吗?,我摇摇头说道:苦海无边啊,回头是岸,我本是俗人一枚,何来感受啊。如果有,最多是多了一些见识吧。慕一秋笑着说道:恐怕未必吧,我感觉只要你一认真的做什么,就不会那么简单,法门寺的舍利在整个佛教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虽然全国有十余个舍利供养的寺院,但是法门寺因其历史和供养之物众多,被信众崇拜,这也说明了法门寺舍利的地位和重要性。小小说道:我发现这供养的舍利中有玉制舍利,有了真身舍利,为什么还要有玉制舍利呢,其作用是什么啊。慕一秋看着小小笑着说道:小小心很细,这法门寺内共计发现一骨三玉的舍利,其中一骨位佛祖真身舍利,而三玉为后人而造的影骨或者隐骨,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时几次灭佛运动造成的,为了保护灵骨,所以造了玉制影骨和灵骨一起供奉,由于影骨和灵骨一起被奉养了千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而灵骨不灭而影骨永存,在佛教界,影骨也被视同灵骨造法门寺供养。我说道:是啊,佛祖舍利的存在的意义在于弘扬佛法,普法众生的一种引领。也是代表佛教的传承和发展的圣物,有灵之人无舍利也能成佛,无缘之人即有灵骨左右也无成佛可能,乘佛在于修行,在于机缘,在于受难,所以佛以舍利供于世间,是为了引导众生而不是让信众去崇拜。老那说道:是啊,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使如此啊,放下执着和杂念,才能平静而超脱,而”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则是佛之最高境界,肉体皆不重要,何况舍利啊,这就是佛的高深之处,而我们不是佛,所以没有佛的境界,所以世人皆拜佛物也就不奇怪了。慕一秋赞道:两位爷可以升台说法了,讲的真不错。我笑着说道:所以啊,只有俗人才能在此胡乱胡言,而法师不能,我们的理解在层次上就有缺陷,所以不足为论。慕一秋说道:今天的会议结束了,你们还有什么相去的地方吗?,我说道:谢谢一秋了,我们这次来西安的时间很长了,家中还有很多事需要处理,所以不能再此耽搁了。慕一秋点点头说道:好的,我不留你们了,我过几天将这边的事处理完毕后,先去北京办事,然后去秦皇岛找你们,还要请哥哥妹妹们关照啊。我笑着说道:慕小姐来我们这里是我们的荣幸,如果有什么事情,不方便和我们讲的,你就和小小说也是一样的,我们在秦皇岛等待你的大驾光临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