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俪插话了。
“妈咪,我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但他不告诉我。他说是祖传秘籍,不对外传。”
张峰笑笑,那是和你开玩笑,对伯母自然另当别论了。这道菜选用雪花肉,电饭煲里多放些大葱段,再把肉块切成十公分的肉方,码在大葱上。倒入料酒,黄豆酱油各一袋,再放些红糖就可以了…”
黄母很是诧异。
“啊?一袋酱油一袋料酒外加一些红糖。就这些?而且除了你说的这些东西,就不放其他佐料吗?”
张峰说,这就是这道红烧肉的神奇之处。另外咸淡由红糖来调节,炖肉期间尽量少揭锅盖子。大约三个小时的时间,这道菜就得了!
黄母问道,“小张,这道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菜谱上好像没这道菜。”
“看来伯母是个美食家!我在家里学的,江浙一带民间的做法,菜谱上确实没有。”
“难怪!你做的红烧肉,配上白米饭是一绝。而且另外几道菜,也都做得不错。呵呵,小张,我看你是个被美编耽误的大厨,可惜!”
黄俪出来打圆场。
“妈咪,人家可是个画家,已经出版过作品了。现在手头上正创作着连环画《三国演义》,你让他去做个大厨,岂不是大材小用了?”
黄母也不吭气,三人开始吃饭。毕竟初次见面,张峰多少有些拘谨。酒也没敢放开喝,只是浅尝辄止。
吃过晚饭,黄俪去厨房刷碗,黄母则和张峰拉起了家常。黄母的聊天,看似随意,其实了解的非常详细。
他家里有几口人,父母亲是做什么的等等。张峰知道,所有做母亲的,对于初次见面的准姑爷都会这么做。爱女心切,这些张峰理解。
初恋女友陈静第一次去他家,他娘不也是这样吗?他心里虽然有些不舒服,但也很坦然。黄母问他什么他就答什么,没有一丁点隐瞒。
快十点了,张峰提出告辞。他可不想给初次见面的黄母,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虽然他和黄俪早就明铺暗盖了,但装装样子还是必要的。
毕竟在那个年代,虽说已经改革开放了,但人们的思想还是相当传统的。
张峰要走了,黄俪出来送他。“谢谢你!刚才和我妈都说啥了?貌似很投机噻。”
“呵呵,能聊什么?还不是家长里短的。伯母向我打听我家里的情况,问的很详细,像查户口。”
“我最烦她这一点。”
张峰说,做父母的都是爱子心切,生怕自已的孩子上当受骗。你要理解长辈的一番苦心。能看出你们母女情深。
“好了,别送了。你也早点休息。明天我来接你们,咱们一起去吃早点!”
品尝海明的头脑。
黄俪说,“不用那么麻烦吧?”张峰道一定要去的。伯母来趟海明不容易,要让她看看咱们这儿的风景,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就是不知道,她是否能够习惯?
回到自已斗室,张峰躺在床上思考着黄母与他的对话。言谈话语中他隐隐约约的有种感觉,黄母对他这个准姑爷,似乎不那么满意。
虽然她很优雅,
但张峰还是感觉到她身上流露出的疑虑和不屑。这种感觉他曾经有过,那就是前女友陈静的母亲带给他的。
只不过前者歇斯底里,黄母则是讳莫如深。
他想起陈静她娘,那个母夜叉。在他俩交往这件事上,她极力的反对。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什么悲情牌,苦肉计都使上了。然后是威逼利诱,甚至撒泼打滚……
最后许诺如果他肯放弃陈静,她保证他留校的工作。最次也可以分配到师院教美术,和留校的意思差不多。
张峰与陈静是真心相爱,他不能拿爱情做交换。
任何条件都不是背叛感情的理由,拿命都不换。如果那样,他对不起陈静。
他坚信,就凭自已的努力,可以让心爱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真挚的爱情,是超越门弟和物质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对陈静的好是任何一个男人都给予不了的。单就凭这一点,他会感动上苍,感化她的母亲,这点张峰深信不疑。
可是,最后背叛感情的是陈静。张峰就像在战场上被人捅了一刀,回头望去,此人正是他的亲密战友。
心灵的伤痕尚未愈合!难道他会重蹈覆辙吗?不要!一次伤害已经够深,差点就把他毁了。如果再来一次,他不知道是否承受得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希望是他想多了。
第二天一大早,张峰如约到了黄俪的家。今天约好的先带黄俪母女去吃早点,然后再驱车一百公里,游览邻省的美景平遥古城。
张峰打了个招呼,然后便在车里等着她们。海明的冬天气温很低的,尤其是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早晨。
桃园路上的贾府饭庄,是海明最有名的喝头脑地方了。他们三人走进门,顿时感觉到热气腾腾的氛围。
只见饭店内人头攒动,几乎是座无虚席。幸亏他们今天来的早,否则还真没有空位。张峰点了餐,三碗头脑,六两羊肉烧麦。外加一壶黄酒。
“哇塞!生意这么好?”黄母说道,张峰说天天如此,尤其是冬季。喝头脑是会上瘾的,这里面至少有一半的食客,是买了年票的。
每天一早,食客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就是为了喝一口“头脑”。一碗头脑喝下红光满面,到了中午都不饿…
张峰的点餐端上来了,黄母先是瞧瞧。乳白色的“头脑”呈糊糊状,像油茶。她尝了一口,不禁皱了皱眉头。
“嗯?味道怪怪的。小张,这头脑有什么来历?”
张峰对这段历史很清楚,此刻不表现更待何时?“话说明末清初,海明有个傅山先生。此人在历史上很有名。他集思想家,书画家和医学家于一身。他博学多才,在很多领域都颇有建树。”
傅山在历史上评价很高,有清初六大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