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96 回名为 “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以下是详细分析:
1、背景与局势:
蜀汉方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蜀军退回汉中。
街亭的失守使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据点,北伐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
诸葛亮需要对此次失败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要应对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威胁。
曹魏方面:曹休在石亭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大破,曹魏政权受到震动。
此时,曹魏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应对来自东吴和蜀汉的双重压力。
同时,曹魏内部对于如何应对蜀汉的再次北伐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和争论。
2、情节发展:
孔明挥泪斩马谡:
马谡请罪:街亭失守后,马谡深知自已罪责难逃,自行捆绑前来向诸葛亮请罪。
他满面羞愧与悔恨,对自已的错误行为表示深深的自责。
蒋琬求情:参军蒋琬从成都赶来,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 “留人”。
他入见孔明,以 “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惜乎” 为例,劝说诸葛亮不要斩杀马谡。
意思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将成得臣因战败被迫自杀,晋文公闻之大为高兴,而现在天下还未平定,斩杀智谋之士是很可惜的。
诸葛亮的决断:诸葛亮虽痛心不已,但军令如山,不能违背。
他想起刘备临终前曾特意叮嘱不可重用马谡,如今酿成大错,心中悲痛万分。
最终,诸葛亮还是将马谡斩首,并厚葬了他。
之后,诸葛亮上表自贬丞相之职,以儆效尤。
这一系列举动展现了诸葛亮的公正无私和严于律已。
周鲂断发赚曹休:
东吴的计策:东吴的周鲂,守鄱阳,每见曹真有侵吴之意。
为了引诱曹休上钩,他决定采用诈降之计。
周鲂割发赌誓,向曹休表示自已愿意投降曹魏,并献上东吴的郡地。
曹休的轻信:曹休收到周鲂的降书后,深信不疑。
曹魏阵营中的谋士们对此意见各不相同,但曹休被周鲂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劝阻,引兵随周鲂进入吴境。
东吴的伏击:曹休带领大军深入吴地后,中了东吴的埋伏。
陆逊率领吴军对曹休的军队进行了痛击,曹休大败而回。
这一战役使东吴取得了重大胜利,也缓解了东吴在面对曹魏时的压力。
3、人物形象:
诸葛亮:这一回进一步展现了诸葛亮的复杂形象。
他是一个忠诚的臣子,始终心系蜀汉的江山社稷,对先帝刘备的嘱托铭记在心。
在处理马谡的问题上,他虽然痛心疾首,但仍坚持依法行事,体现了他的公正无私和严明的军纪。
同时,他自贬丞相之职,也表现出了他的勇于担当和自我反思的精神。
马谡:马谡的形象在这一回中更加鲜明。
他因自负和轻敌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他的请罪表现出了他的愧疚和自责,但也无法挽回他的错误。
马谡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他在实战经验和战略决策上的不足。
蒋琬:蒋琬作为刘备、诸葛亮的高参,在这一回中展现出了他的仁慈和惜才之心。
他能够看到马谡的智谋和潜力,因此为马谡求情,希望诸葛亮能够给他一个机会。这体现了蒋琬的宽厚和对人才的重视。
周鲂:周鲂是一个足智多谋、勇敢果断的将领。
他为了东吴的利益,不惜割发赌誓,采用诈降之计引诱曹休上钩。
他的计策成功地击败了曹休,为东吴赢得了胜利,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曹休:曹休则是一个轻信他人、刚愎自用的将领。
他轻易地相信了周鲂的诈降,不顾谋士们的劝阻,执意引兵进入吴境,最终导致了大败。
他的失败反映了他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以及对敌人的轻视。
4、主题与意义:
强调军纪的重要性: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强调了军纪的严明和不可违背。
在战争中,将领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关系到军队的胜负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军纪,对违反军纪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展现智谋的较量:周鲂断发赚曹休的情节,展现了东吴和曹魏之间的智谋较量。
在战争中,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还需要高超的智谋和策略。
周鲂的诈降之计成功地击败了曹休,说明在战争中,智谋和策略的运用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映三国局势的复杂性:这一回通过蜀汉和东吴的两场战役,反映了三国局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蜀汉在北伐中遭遇挫折,东吴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取得胜利,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复杂的局势使得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也增加了战争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