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演义
细说三国演义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细说三国演义 > 第91章 诸葛亮计伐中原

第91章 诸葛亮计伐中原

加入书架
书名:
细说三国演义
作者:
吹牛小都督
本章字数:
2712
更新时间:
2024-11-18

《三国演义》第 91 回名为 “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

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1、情节发展:

班师回朝的波折:诸葛亮南征孟获成功后班师回朝,行至泸水时,狂风骤起,兵不能渡。

当地土人告知,自从丞相兴兵,死伤无数,怨魂聚于泸水,日夜哀嚎,非祭祀不可过。

诸葛亮不忍用四十九颗人头献祭的旧例,于是命人杀牛宰羊,用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的 “馒头” 代替,亲自祭祀泸水。

这一情节既展现了诸葛亮的仁德之心,不愿滥杀无辜,又体现了他对当地风俗的尊重和对士兵亡魂的安抚。

祭祀之后,云开雾散,数千魂随风飘逝,蜀军得以顺利回川。

魏国的局势变化:曹丕病逝,年仅四十岁,其子曹叡称帝。

此时骠骑将军司马懿掌兵,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有韬略,若假以时日,其练成精兵,川地将危矣。

这为后文诸葛亮急于北伐埋下了伏笔,也凸显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反间计的实施:诸葛亮忌惮司马懿,马谡建议使用反间计,借曹叡之手除掉司马懿。

于是诸葛亮派人在中原布散流言,称司马懿鹰视狼顾,有谋反之意。

曹叡果然中计,将司马懿贬为庶民。

这一情节展示了马谡的智谋和诸葛亮对人心的把握,同时也为蜀汉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师北伐的准备:时机成熟,诸葛亮撰写《出师表》,向刘禅请命伐魏。

他在表中表达了自已 “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 的忠诚,以及 “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

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 的决心。

此表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坚定的北伐信念。

随后,赵云、邓芝争为先锋,蜀汉大军整军待发。

2、人物刻画:

诸葛亮:这一回中,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

他的仁德体现在用 “馒头” 代替人头祭祀泸水,避免了无辜的杀戮;

他的智慧则表现在巧妙地运用反间计除掉司马懿这个潜在的威胁,以及适时地提出北伐的战略决策。

同时,他的忠诚和责任感在《出师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令人钦佩。

曹叡:曹叡作为魏国的新君,年轻且缺乏经验,容易被流言所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将司马懿贬职。

这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稚嫩和判断力的不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魏国朝廷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

马谡:马谡在这一回中提出了反间计的建议,展现出他的智谋和对局势的洞察力。

然而,这也为后文他在街亭之战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形成了一种对比,凸显出他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差距。

3、艺术手法:

情节的呼应与铺垫:本回中泸水祭祀的情节与诸葛亮南征的经历相呼应,既解决了班师回朝的难题,又为后文的北伐营造了一种庄严的氛围。

同时,对司马懿的处理为后续的北伐战争做了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合理。

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诸葛亮的忠君爱国、仁德智慧与曹叡的轻信多疑、政治稚嫩进行对比。

突出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也暗示了蜀汉与魏国在统治者层面的差异,为两国之间的战争胜负埋下了伏笔。

4、主题体现:

忠君爱国: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这一回的核心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忠君爱国的主题。

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思想的典型代表。

智谋与策略:无论是诸葛亮的反间计,还是他对北伐时机的把握,都体现了智谋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这与《三国演义》一贯强调的 “智” 的主题相契合,展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