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92 回名为 “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
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1、情节发展:
赵云力斩五将:诸葛亮出兵北伐,派赵云为先锋。
曹魏方面,夏侯楙调遣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抵御,其中有西凉大将韩德,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还带着四个精通武艺的儿子。
在凤鸣山,韩德与赵云交战,赵云大展神威,先是不到三合刺死韩德长子韩瑛。
接着又在与韩瑶、韩琼、韩琪三兄弟的混战中,射死韩琼,生擒韩瑶,杀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大败而逃。
之后夏侯楙亲自出战,韩德为报杀子之仇,纵马轮斧直取赵云,战不三合,被赵云刺死。
赵云年已七旬,却依旧英勇无比,这一系列战斗情节充分展现了赵云的高超武艺和过人胆识,也为蜀汉军队树立了威望。
如文中赞曰:“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
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诸葛亮智取三城:赵云打败夏侯楙后,夏侯楙退至南安城。
诸葛亮巧用计谋,假借夏侯楙之名,骗安定太守崔谅出兵救援南安,然后绕后夺取了安定城,并活捉了崔谅。
接着又故技重施,派人赴天水求援,打算以同样的方式夺取天水城。
然而,天水城中有姜维坐阵中军,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
这一部分情节展示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善于用计,但也为后文姜维成为蜀汉的劲敌埋下了伏笔。
2、人物刻画:
赵云:这一回中赵云的形象极为突出。
他虽年事已高,但战斗力丝毫不减,面对曹魏的众多将领,毫无畏惧,枪挑韩德五子,杀得敌军闻风丧胆。
他的英勇不仅令敌军胆寒,也让蜀军中的将领和士兵们钦佩不已。
他向众人证明了自已 “老当益壮”,如他对邓芝所说:“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
体现出他渴望为蜀汉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不服老的精神。
诸葛亮:诸葛亮依旧保持着他足智多谋的形象。
在这一回中,他先是准确地判断出夏侯楙的无能,派赵云为先锋取得了首战的胜利。
之后在攻打南安城时,巧妙地运用计谋,骗出安定城的援兵,轻松夺取了安定城。
他的谋略和智慧为蜀汉军队的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从他对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的态度来看,也体现出他用兵谨慎,甚至有些过于保守的特点。
夏侯楙:作为曹魏的将领,夏侯楙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子弟,懦弱无谋。
他初次面对蜀汉军队的进攻,便被赵云的勇猛吓得不知所措,之后的指挥作战也毫无章法,轻易地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导致南安城陷入困境,充分体现了他的无能和胆怯。
3、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本回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一是赵云与韩德父子的对比,赵云年逾七旬,却能在战场上轻松击败年轻力壮、武艺不凡的韩德父子,突出了赵云的英勇和高超武艺;
二是诸葛亮与夏侯楙的对比,诸葛亮智谋超群,善于用兵,而夏侯楙则毫无谋略,指挥无方,两者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夏侯楙的愚蠢。
细节描写:在描写赵云的战斗过程中,作者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如 “云奋怒挺枪来迎;
战不三合,枪起处,刺死韩德于马下”,通过对战斗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赵云的勇猛和果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主题体现:
忠勇精神:赵云的英勇表现体现了蜀汉将领对国家的忠诚和勇敢。
他不顾年事已高,奋勇杀敌,为了实现蜀汉的北伐大业,不惜拼尽全力,这种忠勇精神是蜀汉军队的精神支柱,也是《三国演义》所倡导的重要品质。
智谋的重要性:诸葛亮的智取三城充分体现了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凭借着自已的智慧和计谋,巧妙地夺取了城池,为蜀汉军队争取了有利的战略地位,也证明了在战争中,智谋往往比武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