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63 回名为 “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1、情节发展:
庞统之死:
庞统急于攻取雒城,不听刘备劝阻和诸葛亮书信告诫,执意与刘备分兵从小路进兵。
行至落凤坡时,因张任事先设下伏兵,且误将骑白马的庞统当作刘备,万箭齐发,庞统最终死于乱箭之下,年仅三十六岁。
这一情节不仅使刘备失去了重要的谋士,也让蜀汉集团的实力受到了重大打击,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庞统之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性格中的急功近利和自负。
他过于渴望证明自已的才能,想要尽快夺取西川,建立功勋,却忽视了潜在的危险,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张飞的进军:
诸葛亮得知庞统身死的消息后,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已则带领张飞、赵云兵分两路前往西川支援刘备。
张飞在进军途中抵达巴郡,遇到了巴郡太守严颜的顽强抵抗。
严颜据城坚守,张飞多次叫阵,严颜都不为所动。
这一情节展现了张飞作为一名猛将在面对坚守不出的敌人时的急躁和无奈,与他以往勇猛冲锋的形象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为后续他用计擒获严颜埋下了伏笔。
义释严颜:
张飞久攻巴郡不下,于是巧用计谋。
他先让士兵们故意表现出松懈的状态,又安排一些人在城下叫骂,试图引诱严颜出战,但都被严颜识破。
最后,张飞命军士四散砍打柴草,寻觅小路,佯装要从小路绕过巴郡。
严颜果然中计,率军出城劫夺张飞的粮草辎重,却中了张飞的埋伏,被张飞生擒。
严颜被擒后,面对张飞的怒斥,宁死不降,其铮铮铁骨让张飞钦佩不已。
张飞不仅没有杀严颜,反而亲自为他松绑,以礼相待。
严颜被张飞的举动所感动,最终归降刘备。
这一情节是本回的重点,展示了张飞粗中有细、敬贤爱才的一面,也为刘备后续夺取西川减少了阻力。
2、人物塑造:
张飞:在此回中,张飞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以往人们对张飞的印象多是勇猛鲁莽,但在这一回中,他展现出了一定的智谋和策略。
在攻打巴郡的过程中,他多次用计,虽然前两次都没有成功,但最终还是成功地擒获了严颜。
同时,他对严颜的敬重和礼待,也体现了他性格中重义气、识英雄的一面,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严颜:严颜是一位忠勇正直、有气节的老将。
他坚守巴郡,不向张飞投降,即使被擒也宁死不屈,展现了他对刘璋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而在张飞以礼相待后,他又能感其恩义,归降刘备,说明他也是一个识时务、重恩义的人。
严颜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忠义之士的高尚品质,也为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
庞统:庞统的急功近利和自负在这一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顾刘备的劝阻和诸葛亮的告诫,坚持要走小路进攻雒城,最终导致了自已的死亡。
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庞统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暴露了他在性格上的缺陷,与诸葛亮的谨慎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主题与意义:
战争的残酷与无常:庞统的死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即使是足智多谋的将领,在战场上也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这也提醒人们,战争是无情的,胜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敬贤爱才的重要性:张飞义释严颜的情节,强调了敬贤爱才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
刘备集团想要夺取西川,离不开当地人才的支持。
张飞对严颜的敬重和招揽,为刘备在西川赢得了人心,也为后续的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情节的转折与推进:本回是小说情节的一个重要转折,庞统的死使刘备集团陷入了困境,而张飞义释严颜则为刘备集团带来了新的转机。
这一回的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为后续刘备夺取西川的一系列战斗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