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62 回名为 “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1、情节发展:
刘备与刘璋关系破裂:刘备应刘璋之请进驻葭萌关,抵御汉中张鲁的入侵。
起初刘备广收民心,意图谋取西川,但表面上仍与刘璋维持着友好关系。
然而,当刘备向刘璋借军马钱粮时,刘璋只拨给老弱兵四千、米一万斛,这使得刘备大怒,两人关系开始破裂,也标志着刘备正式开启夺取西川的行动。
庞统献三计:面对与刘璋关系的变化,刘备问计于庞统。
庞统献出三条计策,上计是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
中计是以回荆州为名,诱杀杨怀、高沛,夺了关隘,先取涪城再取成都;
下计是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
刘备认为上计太急促,下计太缓慢,最终选择了中计。
涪关之战:杨怀、高沛本想借机杀刘备,却被庞统识破。
刘备依中计行事,在杨怀、高沛前来送行时将他们捉住并斩首,随后轻易夺下涪水关。
这一情节展示了庞统的智谋以及刘备行事的果断,也为刘备进一步夺取西川奠定了基础。
雒城之战的开端:刘璋得知涪关失守后大怒,增派刘璝、泠苞、邓贤、张任四将守雒城。
四人议定两人城外扎寨,两人城内坚守。
黄忠请战,魏延与之争功,刘备令各攻一寨,先下者首功,由此拉开了雒城之战的序幕。
2、人物塑造:
刘备:这一回中进一步展现了刘备的枭雄本色。
他一方面打着兴义兵助刘璋的旗号,暗中却觊觎西川之地,在时机成熟时果断采取行动。
他在处理与刘璋的关系上,既表现出仁义的一面,让刘璋对他毫无防备,但在利益冲突时又能毫不犹豫地翻脸。
同时,他在选择庞统的计策时,能够权衡利弊,展现出一定的决策能力。
庞统:庞统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智慧超群、谋略过人。
他准确地识破了杨怀、高沛的意图,并且提出的三条计策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局势和刘备的处境,为刘备夺取西川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他的智谋和果断为刘备的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凸显了他在刘备阵营中的重要地位。
魏延与黄忠:魏延争功心切,急于表现自已,在攻打雒城时违反约定,想要独自攻下两寨,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
黄忠则表现出稳重和忠诚,在魏延陷入困境时及时相救,展现出了大将之风,两人的性格和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主题与意义:
战略布局的重要性:此回体现了战略决策和布局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庞统的三计为刘备提供了不同的战略选择,而刘备的正确决策使得他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这强调了在战争中,领导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正确的决策能力,才能把握战机,取得胜利。
人心与利益的博弈:刘备入川的过程中,既展现了他对民心的重视,通过广收民心来增强自已的势力,但在利益面前又毫不含糊地与刘璋反目。
这反映了在乱世之中,人心和利益的博弈是复杂的,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往往需要在仁义道德和实际利益之间做出权衡。
预示着局势的变化:这一回的情节发展为后续刘备夺取西川的一系列战斗埋下了伏笔,也预示着西川的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刘备与刘璋之间的矛盾激化,西川的归属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刘备的行动将对三国的局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体而言,《三国演义》第 62 回在情节上紧凑精彩,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刘备取涪关、攻雒城等事件,展现了战争的策略、人物的性格以及局势的变化,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