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56 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此章节内容描写宏达,人物表情丰富,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情节发展:
曹操大宴铜雀台:
场景描写宏大: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建成铜雀台,于是大会文武于邺郡,设宴庆贺。
对铜雀台的描写细致入微:
“其台正临漳河,中央乃铜雀台,
左边一座名玉龙台,右边一座名金凤台,
各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
千门万户,金碧交辉”。
展现出曹操的权势和地位,也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审美水平。
比武夺袍精彩:曹操为了观武官比试弓箭,将西川红锦战袍挂于垂杨枝上,以射中箭垛红心为标准决定锦袍归属。
曹休、文聘、曹洪、张郃、夏侯渊、徐晃等将领纷纷展示箭术,各显神通。
徐晃一箭射断柳条,使锦袍坠地,飞取锦袍披在身上,而许褚不服,飞马来夺袍,两人竟揪打起来,最后曹操令二人都上台,各赐蜀锦一匹。
这一系列的比武情节紧张刺激,不仅展现了各位将领的武艺和性格,也凸显了曹操对武将的重视和掌控。
文臣献诗颂德:比武之后,曹操又让文官们进献诗章,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官纷纷作诗,诗中多有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之意。
曹操看完后虽然谦虚,但也透露出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自已功绩的自豪。
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以及文臣们对他的态度,也为后续曹操的政治野心进一步铺垫。
孔明三气周公瑾:
孙刘联盟的矛盾: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成功带着孙尚香从东吴逃回荆州。
孙权和周瑜对此十分愤怒,周瑜上书请兵雪恨,但张昭等人认为曹操虎视眈眈。
此时孙刘不宜自相吞并,顾雍提出派人赴许都表奏刘备为荆州牧,以此迷惑刘备。
同时让曹操不敢加兵于东南,然后再用反间计使曹、刘相攻,东吴乘隙而图之。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派华歆赍表赴许都。
周瑜再谋荆州:曹操收到华歆的表奏后。
听从程昱的建议,表奏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
程普为江夏太守,想借此加深孙刘两家的矛盾。
周瑜领南郡后,愈思报仇,遂让鲁肃去讨还荆州。
鲁肃提及文书上写着得了西川便还荆州,而刘备则表示,西川城主与他本是一家,不便强取。
如此还荆州自已则无安生之地,佯作左右为难,抱头痛哭。
这一情节再次展现了刘备的狡猾和诸葛亮的智谋,他们利用东吴的心理,巧妙地拖延了归还荆州的时间。
周瑜计谋被识破:周瑜见鲁肃讨荆州无果,便心生一计,假意说东吴出兵帮刘备取西川,实则想在路过荆州时趁机夺取。
然而,诸葛亮早已识破此计,安排了四路大军等周瑜部队到来。
周瑜到达荆州后不见刘备,却被关张赵等四路大军围攻,气得箭疮复裂,坠于马下。
人物塑造:
曹操:这一回中曹操的形象更加丰满。
一方面,他在铜雀台大宴群臣,展示出他作为统治者的豪迈和自信,对武将的喜爱和对文臣的掌控也体现了他的领导才能。
另一方面,当听到刘备得了荆州的消息时,他手脚慌乱,投笔于地,表现出他对刘备的忌惮,也反映出他虽然权势滔天,但仍有顾虑和担忧。
这种复杂的性格使曹操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周瑜:周瑜的形象在这一回中进一步被刻画。
他一心想要夺回荆州,却屡次被诸葛亮识破计谋,导致自已气上加气,箭疮不断发作。
他的智谋和策略在诸葛亮面前显得相形见绌,气量狭小的性格弱点也暴露无遗。
但同时,他对东吴的忠诚和执着也值得肯定,尽管屡战屡败,他仍然不放弃对荆州的争夺。
诸葛亮:诸葛亮依然是智慧的化身。
他准确地把握了东吴和曹操的心理,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成功地化解了荆州之危。
他对局势的判断和对人心的洞察非常精准,无论是应对鲁肃的讨还荆州,还是识破周瑜的 “假途灭虢” 之计,都表现出了他的高超智谋和沉着冷静。
鲁肃:鲁肃在这一回中扮演了一个较为尴尬的角色。
他作为东吴的使者,去讨还荆州时被刘备的一番哭诉弄得左右为难,空手而归。
这体现了他的善良和忠厚,但也暴露出他在外交和谋略方面的不足,与诸葛亮的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题体现: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这一回充分体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孙刘联盟在面对曹操的威胁时需要合作,但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又存在矛盾。
曹操则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试图从中渔利,各方势力相互算计、相互制衡。
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展示了三国时期的乱世特征,也反映了人们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争斗和博弈。
人才的重要性:铜雀台比武展示了曹操麾下武将的勇猛和技艺,文臣的诗章则体现了他们的才华。
这一回强调了人才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刘备,都需要依靠人才来巩固自已的势力和地位。
同时,也暗示了人才的竞争是三国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智谋胜于武力:在这一回中,诸葛亮的智谋再次战胜了周瑜的武力和计谋。
这不仅体现了智谋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作者对智谋的推崇。
武力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中,智谋才是最终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