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57 回名为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这一回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多方面的分析价值:
1、情节发展方面:
卧龙吊丧:
展现诸葛亮的智慧与胸怀:周瑜被诸葛亮 “三气” 后身亡,诸葛亮前往柴桑吊丧。
这一行为看似冒险,毕竟东吴诸将对周瑜之死归咎于诸葛亮,可能会对他不利。
但诸葛亮敢去,一是自信东吴无人能奈何他,有赵云保护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深知自已的行动对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他的吊丧之举,并非单纯的悼念,更是一种政治手段。
通过在灵前的哭诉和对周瑜功绩的赞扬,诸葛亮成功地化解了东吴诸将的敌意,让他们认识到周瑜之死并非诸葛亮之过,而是周瑜自已气量狭小。
这不仅维护了孙刘联盟的稳定,也为刘备集团争取了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凸显东吴的内部矛盾:周瑜部下对诸葛亮的到来充满敌意,想要杀他为周瑜报仇,但又忌惮赵云的威慑不敢动手。
这反映出东吴内部存在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矛盾,主战派以周瑜为代表,视刘备为潜在的敌人,想要夺回荆州;
而主和派则以鲁肃为代表,主张维护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周瑜的死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尖锐,也为东吴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凤雏理事:
庞统的怀才不遇:庞统去见孙权,本以为凭借自已的才华能够得到重用,但孙权却因他相貌丑陋且言语中贬低周瑜而不喜,仅礼貌寒暄两句便令其退去。
这反映出孙权用人注重外表和个人喜好,缺乏真正的识人之明。
庞统的遭遇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存在偏差,有才华的人不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任用。
刘备的用人之误:庞统转而投靠刘备,刘备也因庞统容貌丑陋,将他派往耒阳县处理事务。
这说明刘备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起初同样受到了外貌的影响,没有及时发现庞统的才能。
不过,后来张飞去耒阳县视察,发现庞统非凡的才能,刘备才意识到自已的错误,重用了庞统。
这也体现了刘备能够知错就改,善于纳谏的品质。
马腾进京事件:
曹操的权谋与狠辣:曹操借天子令召马腾进京,表面上是对马腾的招安,实际上是想趁机除掉他。
马腾父子商议后,留马超守西凉以为后援,马腾自已进京寻机推翻曹操。
曹操派黄奎接待马腾,并故意说不能供应太多粮草,以此来激怒黄奎。
黄奎因对曹操不满,便与马腾密谋图操。
然而,黄奎的小妾李春香与奎妻弟苗泽私通,苗泽为了讨好曹操,将黄奎的密谋告知了曹操。
曹操将计就计,伏兵杀了马腾父子和黄奎一家老小。
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曹操的权谋和狠辣,他善于利用人心,把握局势,为了达到自已的目的不择手段。
马腾的失败与教训:马腾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自已能够在京城成功推翻曹操,却没有考虑到曹操的势力强大,自已势单力薄;
另一方面,他轻易相信了黄奎,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考察和防范,导致机密泄露。
这一事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在政治斗争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行事,不可轻信他人。
2、人物塑造方面:
诸葛亮:这一回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善于把握局势的形象。
他在周瑜死后,准确地判断出东吴的局势和鲁肃的态度,敢于前往吊丧,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自信。
同时,他在与庞统的交流中,也表现出了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惜,为庞统写推荐信,希望他能为刘备所用,体现了他的胸怀和远见。
庞统:庞统的形象在这一回中得到了初步展现。
他恃才傲物,在孙权面前言语轻狂,贬低周瑜,导致自已不受重用。
但他也确实有才华,在耒阳县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好积压的政事,证明了自已的能力。
他的性格和行为为后来他在刘备麾下的发展以及最终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孙权:孙权的形象在这一回中显得有些狭隘。
他以貌取人,因为庞统的外貌和对周瑜的不当言论就否定了他的才能,错过了一位贤才。
这与刘备后来能够重用庞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孙权在用人方面的不足。
曹操:曹操的奸雄形象更加突出。
他利用马腾对自已的不满,设下陷阱,将其杀害,手段残忍。
同时,他对于苗泽这种卖主求荣的人也毫不留情,将其与李春香一并斩杀,显示出他对于不忠不义之人的厌恶。
3、主题思想方面:
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这一回通过庞统的遭遇,强调了人才对于各个势力的重要性。
在乱世之中,拥有才华的人能够为自已的主公出谋划策,帮助其成就大业。
然而,人才的发现和任用并非易事,需要有识人之明的主公和良好的用人环境。
反映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无论是东吴内部的矛盾,还是曹操与马腾之间的斗争,都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权力的争夺中,各方势力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暗示蜀汉的崛起:诸葛亮成功化解了东吴的危机,为刘备集团争取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同时,刘备又得到了庞统这样的人才,为蜀汉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这一回为蜀汉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第 57 回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多个故事的交织,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才的重要性,是全书的重要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