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名为 “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
1、情节发展:
曹真与司马懿打赌:曹真与司马懿监督人马后退兵,曹真不信蜀兵会来,认为连绵秋雨导致栈道断绝,蜀兵不可能知晓他们退军。
司马懿则认为蜀兵随后就会出现,还说孔明必从箕谷、斜谷而来。
两人为此打赌,曹真说若十日之内无蜀兵来,司马懿要面涂红粉、身穿女衣来营中伏罪;
司马懿则说若有蜀兵来,曹真要将天子所赐玉带一条、御马一匹给司马懿。
陈式不听号令中伏:孔明安排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斜谷,会于祁山。
行军途中,参谋邓芝告知魏延等人要提防魏兵埋伏,不可轻进,但陈式不听,执意引五千兵出箕谷,结果中了魏兵埋伏,被围得铁桶相似。
幸得魏延相救,回到谷中时五千兵只剩四五百带伤的人马,陈式这才懊悔不迭。
蜀兵劫寨破曹真:曹真心中不信蜀兵会来,纵令军士歇息。
孔明用计,把降兵拘于后军,让蜀兵穿上魏兵衣甲,扮作魏兵,令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引着,径奔曹真寨来。
先让报马入寨说只有些小蜀兵已被赶去,曹真大喜。
随后蜀兵在营前杀将进来,马岱、王平等人也从后面杀到,魏军措手不及,各自逃生。
曹真在司马懿的救援下才得以逃脱,羞惭无地。
孔明斩陈式、辱曹真: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拜伏请罪,孔明问是谁失陷了军,魏延说是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导致大败,陈式则反说是魏延教他的。
孔明叱责陈式违反将令,将其斩首,暂时留下魏延。
同时,孔明得知曹真卧病不起,便写下一书,让秦良的降兵带给曹真。
曹真看后,气恨填胸,晚上死于军营。
武侯斗阵辱仲达:之后,孔明与司马懿斗阵法。
魏兵被孔明的八阵图迷得无法出阵,一个个被蜀兵绑了,还被光身以墨涂面、步行出阵。
司马懿看见后大怒,指挥三军奋死掠阵。
2、人物塑造方面:
诸葛亮:这一回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准确地判断出魏兵退军必有埋伏,不追魏兵而是分兵径出斜谷而取祁山,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对战场形势的准确把握。
在安排作战计划时,他考虑周全,分兵多路,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外,孔明斩陈式但留魏延,体现了他赏罚分明且善于用人,知道魏延勇猛可堪大用,但也对其有所警惕。
曹真:曹真在这一回中被刻画成一个自负、轻敌的将领。
他不相信司马懿的判断,对蜀兵的行动掉以轻心,最终导致大败。
他的自负和轻敌不仅让自已陷入困境,也使魏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凸显了他在军事才能和谋略上与诸葛亮、司马懿的差距。
司马懿:司马懿表现出了他的谨慎和机智。
他能准确地判断出孔明的意图,提前做好准备,在关键时刻救援曹真,避免了魏军的全军覆没。
虽然他与曹真有赌约,但在面对蜀兵来袭时,他能以大局为重,积极应对,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担当和军事才能。
魏延:魏延的形象在这一回中也有所展现。
他对孔明的安排有不满,想起孔明往日不听其计,言语中流露出对孔明的质疑,但在陈式中伏后,他能及时相救,体现了他的勇猛和义气。
不过,他的言语也为后来他与孔明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3、战争策略方面:
心理战的运用:孔明利用曹真的轻敌心理,让蜀兵扮作魏兵,骗得曹真放松警惕,然后突然发动袭击,打了曹真一个措手不及。
这种心理战的运用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削弱敌人的士气,还能增加自已的胜算。
分兵合击的战术:孔明分兵多路,让马岱、王平、张翼、马忠等将领从不同方向进攻曹真营寨,形成了分兵合击的态势。
这种战术能够分散敌人的兵力,使敌人难以应对,从而取得更好的作战效果。
4、主题体现方面:
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在这一回中,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成为了蜀汉军队取得胜利的关键,而曹真的自负和轻敌则导致了失败。
这再次强调了在战争中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只有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的将领才能取得胜利。
反映三国鼎立的局势:这一回的情节展示了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和较量,魏、蜀两国在祁山的争夺十分激烈。
这种局势反映了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竞争的局面,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