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演义
细说三国演义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细说三国演义 > 第9章 吕布杀董卓

第9章 吕布杀董卓

加入书架
书名:
细说三国演义
作者:
吹牛小都督
本章字数:
4510
更新时间:
2024-11-18

《三国演义》第九回名为“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情节发展:

? 诛杀董卓:

? 连环计的最终成果:王允的连环计在这一回达到了高潮。此前,王允先将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成功挑起了吕布对董卓的怨恨。这一回中,众人定下计策,差人往郿坞去请董卓,诈说皇帝甘愿让位,将董卓骗至长安。董卓本就心怀不轨,妄图称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不顾他人劝阻,执意回长安,最终落入王允等人设下的圈套。在朝堂之上,董卓还指望吕布来救他,却被吕布一画戟刺中咽喉,当场毙命。董卓的死,是王允连环计的成功,也是吕布对董卓怨恨的爆发,标志着这一阶段反董行动的重大胜利。

? 细节描写增加紧张感:在董卓被骗回长安的过程中,书中描写了一系列的征兆,如车轮坏了、马咆哮发疯、狂风遮天蔽日等,这些征兆暗示着董卓此行凶多吉少,但董卓被称帝的野心冲昏了头脑,对这些征兆毫无察觉,而李肃则巧舌如簧,将这些凶兆都解释为吉兆,哄骗董卓。这种细节描写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也凸显了董卓的愚蠢和李肃的狡猾。

? 后续局势变化:

? 蔡邕之死引发争议:董卓死后,本应是大快人心之事,但王允却因蔡邕哭董卓而将其下狱缢死。蔡邕是当时的名士,曾受董卓重用,他哭董卓并非是支持董卓的恶行,而是感怀董卓对他的知遇之恩。王允不顾众人求情,执意处死蔡邕,这一行为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也显示出王允在诛杀董卓后的心态变化,从一个为了国家大义设计除贼的忠臣,逐渐变得刚愎自用、不近人情。

?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听说董卓被杀,本想散伙,但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决定聚陕人反攻长安。他们上表请求王允赦罪,王允却不同意,这使得李傕郭汜等人无路可走,只能起兵造反。吕布虽勇猛,但面对李傕郭汜的大军,加上内部军心不稳,最终落败。李傕郭汜等人成功攻入长安,杀了王允及其全家,控制了朝廷,长安再次陷入混乱。

2. 人物塑造:

? 王允:

? 前期的足智多谋:王允在这一回的前期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谋略。他巧妙地利用貂蝉实施连环计,成功地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将董卓诛杀。在这个过程中,王允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为了国家大义,不惜冒险设计,是一个忠诚的臣子和出色的谋略家。

? 后期的刚愎自用:然而,在董卓死后,王允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对蔡邕的处理过于严苛,不听众人的劝告,执意处死蔡邕,显示出他的刚愎自用和狭隘。此外,他对李傕郭汜等人的处理也不够明智,拒绝赦免他们,导致李傕郭汜等人起兵造反,最终自已也落得个被杀的下场。王允的前后变化,反映出他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心态失衡,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和胸怀。

? 吕布:

? 英勇但缺乏谋略:吕布在这一回中依然展现出了他的勇猛。在诛杀董卓的过程中,他毫不犹豫地出手,亲手杀死了董卓,为国家除掉了一大害。然而,吕布在政治谋略方面却显得十分欠缺。他在董卓死后,没有及时稳定局势,也没有对李傕郭汜等人的反攻做出有效的应对。在与李傕郭汜的战斗中,他虽然勇猛,但却无法应对敌人的计谋,最终落败。吕布的行为表明他只是一个勇猛的武将,缺乏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

? 李傕、郭汜、贾诩:

? 李傕、郭汜的鲁莽与求生欲:李傕、郭汜本是董卓的部将,在董卓死后,他们失去了靠山,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起初他们想要散伙,但在贾诩的劝说下,决定起兵造反。他们的行为一方面是出于对董卓的忠诚,想要为董卓报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已的生存,体现了他们的鲁莽和求生欲。

? 贾诩的毒计:贾诩在这一回中展现出了他的智谋。他深知李傕郭汜等人的处境,提出了聚陕人反攻长安的计策,这一计策不仅让李傕郭汜等人有了生路,也给长安带来了新的灾难。贾诩的计策虽然成功,但也显示出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不愧“毒士”之名。

3. 文学手法:

? 对比手法:这一回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例如,王允在诛杀董卓前后的心态和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期的王允为了国家大义,不惜一切代价设计除贼,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后期的王允却变得刚愎自用,不近人情,最终导致了自已的失败。又如,吕布在董卓生前是他的义子,备受董卓的信任和重用,但在貂蝉的离间下,与董卓反目成仇,亲手杀死了董卓,这种前后的变化突出了吕布的反复无常和缺乏忠诚。

? 伏笔与照应:书中在前面的情节中为后面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例如,在董卓被杀之前,描写了一系列的征兆,这些征兆为董卓的死埋下了伏笔。而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的情节中,王允拒绝赦免他们,也为他们的造反埋下了伏笔。这些伏笔与后面的情节相互照应,使故事的发展更加合理,也增加了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 历史意义与主题呈现:

? 历史意义:这一回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和混乱。董卓的专权和残暴,以及王允等人的斗争,都是当时政治黑暗的表现。李傕郭汜的反攻长安,更是让长安陷入了更深的灾难,百姓苦不堪言。这一回的情节为后来的三国乱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主题呈现:

? 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董卓的残暴和恶行代表了邪恶的势力,而王允、吕布等人的反董行动则代表了正义的力量。这一回中,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了邪恶的势力,董卓被诛杀,体现了作者对正义的赞美和对邪恶的批判。

? 权力斗争的残酷:这一回中,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王允设计除董,李傕郭汜反攻长安,都是为了争夺朝廷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人失去了生命,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体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