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是非常精彩且具有代表性的章节,以下是具体分析:
1.情节发展:
遇假李逵:
李逵回家搬取老母,途中遇到李鬼冒名自已剪径打劫。
这一情节颇具戏剧性,李鬼作为一个小毛贼,竟然敢冒用李逵的名号行劫,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一些人投机取巧、狐假虎威的心态。
而李逵一开始没有杀李鬼,反而听信了他关于家中有九十岁老母需要赡养的谎言,还给他十两银子,体现出李逵虽鲁莽但也有善良、孝顺的一面,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李逵的形象更加立体。
真相识破与杀李鬼:后来李逵得知自已受骗,愤怒之下杀了李鬼。
这一转变既符合李逵性急、暴躁的性格特点,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疾恶如仇的一面。
李鬼的行为不仅是对李逵名声的玷污,更是对他人的欺诈和伤害,李逵杀他也在情理之中。
李鬼妻逃走,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
回家见母与兄长反应:
李逵回家见到双目失明的母亲,骗母亲说自已做了官,要接她去享受。
这一情节反映出李逵对母亲的孝心,他希望母亲能过上好日子,所以编造了这个善意的谎言。
哥哥李达回家后,揭穿了李逵的秘密,并去财主家要领人捉拿李逵。
但李逵给他留下一锭大银后离开了,李达领人亦不去赶。
这里体现出李达的复杂心态,他既对李逵身为盗贼感到愤怒,想要将其绳之以法,但又被李逵的银子所收买,放弃了追捕,凸显了人性中的弱点和在金钱面前的动摇。
沂岭杀虎:
李逵背着母亲前往梁山,路过沂岭时,母亲口渴,李逵去给母亲取水,回来后发现母亲被虎吃了。
这一情节极其悲惨,将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李逵的痛苦和愤怒。
随后李逵连杀子母四虎,为母亲报仇。
这一系列杀虎的情节展现了李逵的勇猛和无畏,他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成为《水浒传》中经典的打虎情节之一,与武松打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武松打虎是赤手空拳,展现的是技巧和勇气;而李逵杀虎是手持朴刀,凭借的是力量和愤怒。
被擒与获救:李逵杀虎后被众猎户迎至曹太公庄上,却被李鬼老婆认出。
曹太公设计灌醉李逵,报告知府。
幸好朱贵、朱富兄弟俩及时赶到,救了李逵性命。
这一情节的转折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也引出了朱富这一人物,为后续梁山好汉的队伍壮大埋下了伏笔。
2.人物塑造:
李逵:这一回是对李逵人物形象的集中刻画。
他性格鲁莽、直率,容易冲动,如得知李鬼欺骗自已后毫不犹豫地杀了他;
但同时他又极为孝顺,对母亲的关爱和想要接母亲去享福的想法贯穿始终。
他的善良在给李鬼银子时有所体现,但他的残忍和暴力在杀李鬼以及后来烤人肉等情节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多面性使得李逵成为《水浒传》中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
李鬼:李鬼是一个小反派角色,他的存在衬托了李逵的正直和勇猛。
他的狡猾、贪婪以及冒用他人名号的行为令人唾弃,最终落得个被杀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
朱贵、朱富:朱贵作为梁山在当地的眼线,一直关注着李逵的动向,及时出现并救下李逵,展现出他的机智和对梁山兄弟的义气。
朱富则比较机灵,他能够想出麻翻押送李逵士兵的计策,帮助李逵逃脱,也为自已上梁山找到了机会,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梁山的向往。
3.主题体现:
孝道:李逵回家搬母的行为以及对母亲的孝顺是这一回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古代社会,孝道被视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品德,作者通过李逵的故事强调了孝道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与其他梁山好汉的义气相呼应,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社会黑暗:从李鬼的剪径打劫、曹太公的设计以及官府对李逵的追捕等情节,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混乱。
百姓生活困苦,一些人被迫沦为盗贼,而官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得正义无法得到伸张,这也是梁山好汉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李逵与李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虽然性格鲁莽但行侠仗义;
一个是假冒的贼人,狡猾贪婪。
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李逵的正义和李鬼的丑恶,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作者在描写李逵杀虎的过程中,运用了细腻的细节描写,如 “李逵把不住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
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倒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
’心头火起便不抖,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生动地展现了李逵的愤怒和杀虎时的英勇,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