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节 人才最宝贵(2)
张学良靠着刀枪不入的厚脸皮、不惜血本的重金以及处处挖墙脚的无赖方法,把此时中国国内的大量人才源源不断地搜罗到了东北,国民政府中央科学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有一次在参观过东北大学后曾哀叹:“堂堂中央国府却人才凋零,都被张学良给挖到东北去了!”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复旦大学校长马相伯、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等一大批国内的名校负责人、学界耆宿曾多次联名向蒋介石告状,要求蒋介石严惩张学良这种极其恶劣、极其自私且厚颜无耻的挖墙脚行为,因为张学良长期大肆挖掘中国此时各大著名高等学府的墙角,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挖走了大批杰出人才,自然使得这些高等学府的管理人员气愤填膺。但张学良此时是蒋介石最重要的军政盟友,在李宗仁、冯玉祥、李济深等人先后反叛蒋介石时,张学良都是毫不含糊且在第一时间就表态“坚定不移地拥护蒋主席和中央政府、矢志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今年(1929年)三月底,蒋介石和李宗仁开战,张学良在第一时间表态支持蒋介石和中央政府,然后用军舰给蒋介石运送大批军火,又租借东北空军的飞机给蒋介石;今年五月中旬,蒋介石和冯玉祥也开战,张学良态度旗帜鲜明,又一次在第一时间宣布支持蒋介石和中央政府,给蒋介石送军火、借飞机,帮助蒋介石赢得了对冯玉祥的战争胜利(冯玉祥的两名得力干将石友三、韩复榘在混战时临阵倒戈,叛冯投蒋,这也是蒋介石赢得胜利的关键);而今年年底的时候,张发奎、俞作柏、李宗仁、汪精卫再度联合起来反抗蒋介石,爆发了蒋张桂战争;与此同时,唐生智和石友三也联合起来反叛蒋介石。在1929年这一系列关内内战中,张学良的态度非常干脆,根本就没有让蒋介石费口水主动拉拢引诱,他每次都在战争开始的第一时间宣布“坚定不移地支持蒋主席和中央政府,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严厉谴责反叛中央政府和妄图分裂国家的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俞作柏、汪精卫、唐生智、石友三等人”,同时他还大肆赠送或倒卖军火给蒋介石,多次租借东北军的飞机给蒋介石参战,客观上帮助蒋介石赢得了这一系列内战的胜利。这一系列内战中,全国地方实力派里,只有张学良和阎锡山没有反叛蒋介石,但张学良和阎锡山很不同,张学良都是在第一时间宣布站在蒋介石的那边,而阎锡山都是一开始时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在看到蒋介石稳操胜券后才急忙见风使舵地宣布支持蒋介石,所以才没有跟着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等人一起反叛蒋介石,从而避免了引火烧身。张学良和阎锡山的态度对比,使得蒋介石愈发觉得张学良对自己是“患难见真情”。自然而然,蒋介石在心里愈发信任和喜爱张学良了。因为张学良始终都坚持支持蒋介石,更从来没有被李宗仁、冯玉祥、汪精卫等人开出的联盟反蒋的条件所引诱。张学良的“忠心”,让蒋介石在感激的同时也大为感动。因此在蒋介石的心里,全国各实力派中,张学良是当仁不让最为忠诚和可靠的。因此,对于张学良在全国到处挖墙脚的行为,蒋介石当然不会发火,毕竟东北也是中国领土,那些人才又没有外流到国外去,因此蒋介石对张学良挖墙脚的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是偶尔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让张学良“稍微收敛收敛”。有了蒋介石的默许和纵容,张学良挖墙脚挖得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蔡元培等人也只能干瞪眼。当然,张学良坚定拥护蒋介石也不是没有后果,经过1929年这一年,汪精卫、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俞作柏等反蒋实力派首脑不约而同送给了张学良一个名至实归的绰号:“蒋介石的头号忠狗”。就连没有被张学良坑过的阎锡山也在背后多次说“那个小土匪也不知得了老蒋什么好处,怎么一直都站在老蒋那边”(张作霖曾是土匪,阎锡山素来看不起张作霖,称他为“老土匪”,此时在背后称张学良为“小土匪”)。张学良可不管汪精卫、李宗仁、冯玉祥等人在背后怎么咒骂自己的祖宗十八代,趁着他们和蒋介石打得不亦乐乎,他一边拼命地搜罗人才,一边卯足全力地加快着东北的建设事业。为了加强东北的交通发展,张学良亲自批示,命令东北的科研机构早日研制出中国人的第一辆汽车。实际上,即便东北此时能研制出汽车,也没有汽油,因为眼下的中国根本就不产石油,国内需要的汽油、柴油、煤油都要靠进口。张学良知道这件事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便另辟蹊径。在咨询过张子高、陈裕光、庄长恭、孙国封等一批化学家的意见后,张学良拨款给东北交通部,让交通部现行研究“能用煤炭作为燃料的机动车辆”,东北暂时不产石油,但煤炭倒是足够。与此同时,农统局从河南和四川请来了两位人才,分别是河南籍的机械工程师汤仲明和四川籍的汽车制造工程师高国恕。这两位爱国的机械专家深感中国不能出产石油,都在致力于研制发明不依靠石油而能前进的机动车。在被农统局邀请到东北后,汤仲明和高国恕被张学良任命为交通部的高级工程师,专门负责研制不用汽油的汽车。年底的时候,汤仲明和高国恕领导的研制小组研究成功了木炭汽车、桐油汽车、酒精汽车。当战争爆发时,成千上万的东北军官兵就是乘坐着这些黑烟滚滚的木炭汽车踏上了前线。在培养东北人才这一方面,张学良陆续又出台了几项政策。原先东北的高等学府都是不收女性学生的,张学良规定打破惯例,全东北的适龄女童拥有和男童同样的上学权力,即便是父母双亲也不得阻扰自家孩子上学,违令者严惩不贷;东北的所有高等学府也招收女学生,同时即便不是中学毕业生,只要通过入学考试,拥有上大学能力者,也可直接入学,并且不限年龄、性别、籍贯,学校免除学费、住宿费、就餐费等各种费用,都由政府掏钱,成绩优秀者可获得奖学金或出国深造的机会;另外,各个大学、中学、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夜校,让普通民众也能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关内地区的学子或渴望上学的青少年也可以来到东北留学读书,并可以申请在东北永久居住和工作。为了增强东北女性的读书学习机会,张学良又出资,在原先奉天女子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师范女校等一系列女校,由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王婕女士担任东北师范女校的校长。除此之外,张学良还亲自设计了东北小学中校大学的校服(实际上就是他大致先画个草图,然后再由专业人士进行具体完善修改),传统风格加后世的流行元素,使得身穿校服的东北学生们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为了提倡男女平等,让女性也能读书学习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张学良让自己的正牌夫人于凤至和二夫人谷瑞玉做榜样报名东北大学,于凤至报考经济学院(于凤至出身商贾家庭,很有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谷瑞玉则报考戏剧学院和外语学院。随后,东北的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此事,并刊登了张学良号召“男女平等、女生上学,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观念”的讲话。除此之外,张学良明文规定,东北的所有用人机构不得歧视女性,必须对男性女性一视同仁。在张学良的命令下,东北大学在1929年上半年就录取了五百多名女学生。张学良还非常重视东北学子们的思想教育和体育教育,他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还亲自指导东北各高等学府和东北教育局陆续建立了东北男/女子足球队、东北男/女子篮球队、东北男/女子排球队、东北男/女子长跑队、东北男/女子棒球队、东北男/女子羽毛球队、东北男/女子铅球队、东北男/女子游泳队等体育队伍,又拨款在东北大学建立了一座可容纳五万人的马蹄形大型体育场,并要求各地兴建体育场所,向广大普通民众也推广普及体育强国意识,同时成立东北体育总会,并制定了东北运动会制度。他的这些种种措施以及他投入的巨额资金都使得东北的体育运动也一跃成为全国之冠军,并在东亚和全世界范围内都渐渐地名声鹊起。在张学良的苦心经营下,1930年的时候,东北四省的小学数量已经突破2000座,中学数量突破300座,高等学校数量突破40座。东北的170多个县,每县都成立模范重点中学。由于张学良的大力发展,众多教育家们的殚精竭虑,东北的教育事业渐渐被建设得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