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节 南北归统一(2)
张学良知道杨宇霆此时是奉系的重要骨干,不敢怠慢,便和气道:“不是投靠,是归顺。南京政府是中国人的政府,我们易帜归顺后,就能停止内战,完成国家统一,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呀!况且,我们此时不易帜归顺,还能怎么办呢?杨参座你刚刚从前线回来,对于前线的情况,你肯定比我清楚。继续打下去,不但劳民伤财、生灵涂炭,也没什么意义,我们也是不可能获胜的。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就曾跟美国记者孟禄说过,他最在乎的就是中国的真正统一。现在,北洋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统一了,让南京政府来完成,不一样吗?反正都是我们中国人的政府。”
杨宇霆神色不悦地道:“归顺了南京,那我们岂不是都要天天看别人脸色行事了?老帅创下的这份基业就这样拱手让人?北京和天津让出去了,河北又让出去了,热河刚刚也让出去了,那接下来是不是要让奉天?接着是吉林和黑龙江?老帅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这半壁江山都让光了,那我们到最后还有容身之所吗?”
张学良取出双方谈判的文件,递给杨宇霆:“你看,根据我们双方的谈判条件,其实我们东北仍然是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的,只要谈妥了,黑吉奉热四省仍然是我们安家立命的地方。杨参座,你担心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东北仍然在我们手里,只是在名义上归顺了南京政府。”
杨宇霆不以为然地道:“少帅,恕我直言,蒋介石现在虽然是国民政府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但我不认为他真的有能力统一中国。在关内南方,游离于国民政府控制范围外的地方派系简直是遍地开花,而国民政府的内部也是各怀鬼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这些军阀头子哪个是真心诚意归服蒋介石的?以我之见,蒋介石的这个国民政府早晚会四分五裂,关内也会重新陷入内战。我们现在归顺这么一个摇摇欲坠的政府,有何意义?还不如联合李宗仁他们,一起反了蒋介石,我们也好趁乱第四次入关,逐鹿中原,再现大帅时的辉煌鼎盛也不是难事,即便统一中国,也不是没可能。”
张学良正色而庄重地道:“杨参座,你此言差矣。我们身为中国军人,应该把枪口对外,怎么能一天到晚想着打内战呢?清朝覆灭后,中国各地军阀打了多少场内战了?耗费了多少国力?死伤了多少自家的中国人?现在,日本、苏联、英国、法国等列强都对我们虎视眈眈,中国不能再内战下去了呀!我们应该为国家统一而竭尽全力,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功名霸业。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越打越穷,越打越弱,倘若外敌乘机入侵,中国岂不是危在旦夕?国家都不存在了,我们还有什么可图的?至于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你刚才说的也不错,但我还是很看好蒋介石的,我认为他的谋略能力远超过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人,李宗仁等人的能力只能做个一方之雄,而蒋介石则有能力成为天下共主。毕竟,蒋介石是孙中山先生最出色的继承者。杨参座,请你相信我的判断,希望你多多助我。”他神色很真诚。
杨宇霆沉默不语了半晌,然后怫然道:“少帅,其他还好说,但军队这一项是什么回事?为什么只能保留二十五万军队?我们现在坐拥六十万大军,一下子就裁减掉一大半?岂有此理!二十五万实在是太少了!起码要四十万!倘若手中没有足够的军队,我们岂不是成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了?”
张学良不温不火地取出他这段时间研究着的东北经济报告,递给杨宇霆:“杨参座你看,我们东北已经打穷了,不能再打了,也无法再供养几十万军队了,东北的老百姓也不堪重负,二十五万军队足够了。所谓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道理,杨参座你是戎马多年的军人,要比我更清楚吧?另外,以前我们养那么多军队主要是同关内的各方势力争夺中原,现在易帜归顺了,那我们在国内就没有对手。不用再打内战,裁军也是顺理成章,也能减轻百姓的负担。二十五万军队,不多不少,正好。杨参座,东北易帜后,东北的军事局势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学良年轻识浅,还请你以后和辅帅他们一起多多提点我,多多指教我。”
杨宇霆虽然心高气傲,但看张学良分析得也颇有道理,并且对自己也是恭敬有礼,也不大方便继续在他面前倚老卖老,语气缓和了不少:“这份东北基业,我杨宇霆也为之流过血,大帅又对我恩重如山,我自然会尽心尽力地辅佐少帅你。只不过,以后这样的大事,你还是要跟我们这些长辈多多商量,不要再擅自做出决定了。”言语间还是自称“长辈”,颇为倨傲。
张学良微笑着道:“这是当然的,以后有什么大事,我一定向杨参座您多多请教。”
杨宇霆突然想起了什么,神色颇为严厉地问道:“少帅,你现在还贪恋那阿芙蓉之好么?”
张学良先略微讶然,随后知道杨宇霆这是在问自己还有没有抽大烟,便决然摇头道:“我现在已不同往日,肩上责任重大,岂能沉沦毒瘾、迷失心智?请杨参座放心,我已经戒掉了。”
杨宇霆惊奇地上上下下打量着张学良,目光中逐渐露出了赞赏佩服之色:“不错!不错!就该如此。”他其实原本不大服气张学良,很大的原因就是看不起张学良,认为他只是一个风流好色、吸毒上瘾的纨绔子弟,担心东北的基业早晚败坏葬送在他的手里,但此时听说张学良竟然已痛下决心地戒掉了鸦片,顿时对张学良起了三分敬意,便转而神色温和地道:“少帅,你既有这份责任心和毅力,确实可成大事,我也对你刮目相看呀!”
张学良笑道:“杨参座过奖了。”
杨宇霆点点头:“前线军务紧急,那我就先告辞了。”
张学良站起身,客客气气地把杨宇霆送出了门。其实,两人都不知道,历史在这里又悄悄地发生了一丝微妙的改变。历史上的杨宇霆为人傲慢、才智过人,也隐隐地有一定的野心,但对张作霖忠心耿耿,对维护东北的基业也是殚精竭虑、尽忠职守,但他素来对张学良不满,从心里瞧不起张学良。张作霖去世后,对于张学良继任大位,杨宇霆心里是反对的,他的思想其实很简单“如果我来执掌东北,一定做得比张作霖还好;东北落入张学良的手里,怕是前途堪忧了”。但听说张作相等众奉系元老们都支持张学良后,杨宇霆知道自己此时反对也是徒然,况且自己要是和张学良争夺“东北王”的位置,反而会致使奉系产生内乱,让外界势力趁虚而入,导致奉系分崩离析,这是杨宇霆万万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大局着想,他才勉强宣布效忠张学良,不公开反对,以自己的退让来配合张学良暂时稳住局势。在获悉张学良要易帜归顺后,杨宇霆疑虑重重,认为张学良是无能对抗国民政府,所以便投降了,因此心里愈发厌恶和鄙夷张学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宇霆决定不能眼睁睁看着张学良断送东北,私下里产生过“反正东北早晚要被张学良拱手让给南京,我还不如跟国民政府内的其他派系进行合作,推翻张学良,保住东北的自立地位”。杨宇霆很有头脑,知道冯玉祥和阎锡山都对东北垂涎三尺,因此他准备去跟势力远在南方、对东北不感兴趣的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合作,将这个无能的张学良给取而代之,保住东北的基业。但现在,杨宇霆亲自见到张学良,觉得张学良的考虑和做法其实也有道理,自己之前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张学良,张学良也并非是无能之辈。
实际上,历史上的杨宇霆和张学良之所以交恶,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便因为张学良嗜好鸦片,后来又陆续染上吗啡和海洛因的毒瘾,结果经常开会开得好好的,张学良毒瘾发作,便丢下一帮元老长辈们回屋里扎针吸毒去了。对于张学良这种行为,自控力极强、烟酒不沾、没有任何不良癖好的杨宇霆自然极其看不顺眼,他虽然一开始迫于形势而拥护张学良继承大位,但对张学良的厌恶和鄙夷则日益增长,也焦虑东北会断送在这个只会钓女人抽大烟的纨绔子弟手里,这才起了逆反之心。但现在,杨宇霆得知张学良居然强行戒掉了大烟,这倒大出他的意料,让他原本看不起张学良的心也略微起了几分敬意;而第二个原因是杨宇霆本身。杨宇霆虽功勋赫赫,但为人孤傲不羁,在张学良面前老气横秋,频频以元老重臣的身份自居,经常对张学良当面出言不逊,不但用很轻蔑的口气称呼他“司令官儿”、“小六子”、“阿斗”,还俨然用长辈的口气在外人的面前训斥张学良“混账东西”,让张学良颜面扫地、灰头土脸,甚至背后常常对外人说“一天到晚就知道抽大烟,抽死得了!”“天天注射那么多毒针,肯定死得早!”之类话语。实际上,杨宇霆这样的言行极大地触犯了张学良这个顶头上司的忌讳,时间一长,张学良肯定忍无可忍,并且起了杀心。但此时的“这个张学良”则没有那么敏感的自尊心,他毕竟来自后世,思想里充满了后世“人人平等”的理念,对杨宇霆的以下犯上并不是很忌讳,只知道杨宇霆很有能力,能够帮助自己振兴东北,所以言语上不会过于计较。只要杨宇霆不会谋反,那张学良也就不会对他产生杀心。眼下,张学良不计较杨宇霆的无礼,杨宇霆也对张学良不再那么轻视了,这使得两人的关系没有像历史上慢慢发展得那样水火不容,而是有了缓冲和变化。杨宇霆随后也放弃了取代张学良的念头,并停止了一些小动作(历史上谷瑞玉曾被杨宇霆利用去监视张学良,这既让张学良愈发想除掉杨宇霆,也使得张学良和谷瑞玉的关系彻底走向破裂)。
当天晚上,李渤海派人回来向张学良报告,他已经和孙殿英秘密缔结了条约,孙殿英接受张学良的那笔军费,暂时不去挖掘遵化县境内的东陵,同时静候接下来和张学良的“合作”。孙殿英不是傻子,知道张学良早晚也会成为国民政府的大员,加上张学良又手握几十万大军,既然张学良知道自己即将干的勾当,那么张学良完全可以依靠他的身份和地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搞垮孙殿英,与其那样,孙殿英还不如和张学良进行“合作”,狼狈为奸、坐地分赃,况且张学良还给了自己五十万大洋,确实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也有收买自己的意思在里面。张学良的意思很清楚:“你要盗墓,我已知道,你别想着一个人吃独食,最好选择跟我合作,有财大家一起发,否则我搞死你。”两人都是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知道“合作”二字是什么意思,因此两人心照不宣地都很期待着接下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