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光年间,有一件事儿让朝廷和洋人都头疼不已,那就是商欠纠纷。这纠纷就像个难缠的病魔,不仅不见好,还越来越严重。
道光四年的时候,丽泉行就出了乱子,欠了各国商人 “货银十七万二千二百零七元”。那些外国商人能乐意吗?当然不!他们气得不行,纷纷上告,想讨个说法。
时间到了道光六年,西城行行商黎光远又捅了娄子,欠在港花旗银行的外国商人的银两多达 47.7216 万两。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外国人的脸色愈发难看。
道光七年,福隆行的关成发也不知怎么搞的,拖欠英商的银款竟然超过了百万元。这还不算完,同一年,同泰行倒闭,福隆行也没能撑住,也倒闭了。这两行一倒,留下的是沉重如山的债务。
到了道光九年,东生行也出了大麻烦。东生行因为拖欠外商的债款实在太多,行商章官脚底抹油,逃回了老家。这一下,可把英国商人给惹毛了,他们长久以来在商欠问题上积压的不满情绪,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英国商人铁了心要强行把拖欠的债款要回来。九月,英国大班使了强硬手段,让英国的货船全都停在澳门外洋,进口交易也给中止了。初九那天,英方向两广总督递上了 8 条要求。
第一条,就是不许东生行倒闭,章官必须拿钱回来。要是东生行倒了,那外国人就要清朝立马把全部欠款还清。第二条呢,是要成立新的行号,而且新行号不用管破产中外商人的债务,每个商人自已负责自已的,别人的一概不管。第三条说新体制运行后,旧行号和原来的债务没关系,但得把债务还清或者说清楚到底欠了多少。第四条,破产老行号的债务,在调整进出口贸易总量后得偿还。第五条,中国得每天征收进出口货物税,5 天内,税款得交给英国政府。第六条,允许外国人租借货栈。第七条,行商不用给外国船只作保,买办也取消,让船长自已挑中意的商人做买卖。第八条,减少进口规费的征收额,按船只大小收。
这两广总督李鸿宾接到这些要求,倒没觉得是多大个事儿。他给道光帝上奏折说,英国人递的这个禀帖,意思都不明白。还说洋行倒闭欠洋人钱,洋人就找朝廷来整顿,这都常有的事儿。他觉得英国人的大部分要求都不合规矩,华人跟洋人打交道,容易出乱子,绝对不行。就只有按船只大小征收进口规银这一条,好像能酌情变一变,显示显示天朝上国的大度。然后,他就按这个意思答复了英国人。
可李鸿宾的回复,东印度公司的特派委员会不买账啊!他们决定直接给清帝递交请愿书,还说皇帝不答复,他们的船只就不从马尼拉回来。
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七日,特派委员会给英印总督写信,说这事儿让人太不满了,请求总督派军舰来广州威胁一下。另外,委员会还建议英印总督亲自给中国皇帝写信,要么让信使经尼泊尔送进去,要么派两艘战舰到天津交,等有了答复,战舰再离开天津港。
不过,这特派委员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意见并不统一。好在委员会主席部楼东和东印度公司伦敦董事会不主张闹得太过分,再加上清政府答应只收 80% 的进口银,这才让眼看就要恶化的局面平息了些。
虽说道光九年的这场风波算是暂时过去了,可中英之间的商欠之争根本没解决,反倒是越来越严重。在鸦片战争前的几十年里,商欠纠纷一直是中英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纠纷就像一团乱麻,越缠越紧,怎么也解不开。直到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这纠缠许久的商欠问题才算有了个最终的了结。战前积累的三百万元商欠,也被包含在了《南京条约》规定的二千一百万赔款里。
这一段历史,充满了纷争和无奈,让人不禁感叹,在那个时代,商业的纠纷竟然能引发如此大的波澜,最终影响了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