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三百年
清史三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三百年 > 第80章 道光年间反腐风云:壮志难酬与王朝之困

第80章 道光年间反腐风云:壮志难酬与王朝之困

加入书架
书名:
清史三百年
作者:
林源生
本章字数:
9506
更新时间:
2024-11-20

在清朝道光年间呀,那官场就像是一潭散发着恶臭的死水,腐败已经泛滥成灾,成了怎么也遏制不住的大毛病,“无官不贪” 几乎都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啦。道光皇帝呢,登基之后瞅着这乌烟瘴气的官场局面,心里那叫一个窝火呀,于是就毅然决然地打算展开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反腐行动,想着非得把这官场好好整治整治不可。

咱先来说说这道光初年那腐败得让人瞠目结舌的官场困局吧。从京城那高高在上的朝堂,到各个地方的州县衙门,不管是那些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还是基层那些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吏呀,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行径那都已经不是啥偷偷摸摸的事儿啦,完全就是公开的秘密,明目张胆地干着呢。

就拿《道咸宦海见闻录》等那些史料里记载的来说吧,当时官场的腐败程度真的是 “触目惊心” 呐。那些当官的,一个个可精着呢,都打着 “办公经费不足” 的旗号,然后就肆意向老百姓征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陋规。这陋规可真是五花八门呀,除了正常税收之外,还额外搞出好多附加费用。比如说吧,老百姓交了田赋啥的,本来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了,可他们还得再交什么 “火耗” 呀,这 “火耗” 名义上是说把收来的散碎银子熔铸成大块银锭过程中的损耗,可实际上呢,当官的就借着这个由头,狠狠地多收老百姓的钱,而且收多少全凭他们自已的贪心,根本就没个准儿。

这还不算完呢,还有那些官员之间互相送钱的各种名目,什么别敬、冰敬、炭敬、瓜敬等等,简直是应有尽有。这别敬呢,一般是地方官员进京办事或者述职的时候,为了讨好京城的那些大官,就送上一份厚礼,美其名曰别敬,意思就是离别时的敬意呗。冰敬呢,是夏天的时候送的,那会儿天气热呀,送点钱就说是给大官们买冰消暑用的,您瞧瞧,这借口找得还挺 “贴心” 呢。炭敬则是冬天送的,说是给大官们买炭取暖的钱,这一来一往的,全是借着这些由头在搞钱权交易呀。瓜敬呢,就是到了吃瓜的季节,送点钱表示一下,反正就是变着法儿地送钱拉关系。

这些陋规收的钱数额可庞大啦,而且完全没有啥规章可循呀,就是当官的想收多少就收多少,全看他们自已的贪欲有多大。更过分的是,这些陋规收来的钱,大部分根本就没用到公务上呀,全都进了官员们自已的腰包啦。他们拿着这些钱呀,那可真是挥霍无度,过着奢靡糜烂的生活。有的官员在京城或者地方上盖起了豪华的府邸,那里面的装修呀,雕梁画栋的,用的都是最上等的材料,家具也都是从各地搜罗来的名贵物件。吃的就更不用说了,山珍海味那是家常便饭,一顿饭就得花掉普通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呢。

而且呀,这些当官的还拿着这些从陋规里捞来的钱去贿赂上级,就盼着能谋个更高的官位呢。比如说吧,有个地方的小官,他就想着能升一升,当个更大的官儿,好捞更多的钱呀。于是他就把自已从老百姓那儿搜刮来的一大笔陋规钱,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送到了上司那儿。上司呢,收了钱自然就会在合适的时候给他美言几句,或者在有官位空缺的时候优先考虑他。就这样,在这种恶性循环里呀,最终受害的可就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啦,他们本来就靠着种地或者做点小生意勉强糊口,这下可好,得承受着这么沉重的税负,生活那是日益艰难呀,好多人家都穷得揭不开锅了,孩子没饭吃,老人看不起病,真的是苦不堪言呐。

道光皇帝虽说年近不惑才登基,可他之前也是在这官场里混过的呀,对官场的腐败状况那也不是一无所知。他心里其实早就憋着一股劲儿,想着等自已当了皇帝,一定要好好整治整治这官场的歪风邪气。可是呢,真到了要动手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呐,面对这样一个已经烂透了的官场,他还真有点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才好啦。

这时候呀,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英和就给道光皇帝出了个主意。英和这人呢,也算是有点见识,他瞅着这官场的乱象,就觉得得对那些陋规进行彻底整顿才行。于是他就向道光皇帝建议说,皇上呀,咱得让各地督抚去清查一下这些陋规,看看哪些是该留着的,哪些是该革除的,做到 “应存者存,应革者革” 呀。道光皇帝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呀,心里想着,要是能把这事儿办好,既能确保各级官府有足够的经费维持运转,又不至于过度盘剥老百姓,那可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呀。

道光皇帝这决定一出来呀,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御史郑家麟一听,那是高度赞同呀,他还进一步建议说,皇上呀,这事儿可得让各地的总督、巡抚亲自带队去实施才行呀,这样才能确保改革不流于形式,真真正正地把这陋规清查清楚,把官场的风气扭转过来呢。道光皇帝听了,觉得郑家麟说得也在理呀,就满心期待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体恤老百姓的疾苦,又能照顾到官员的实际需求,把这官场的腐败问题给彻底解决掉。

然而呀,道光皇帝的这股雄心壮志很快就遭遇了现实的冷水,泼得那叫一个透心凉呀。各级官员一听要清查陋规,那反应可激烈啦,尤其是那些个高官,像礼部尚书汪廷珍、吏部侍郎汤金钊、两江总督孙玉庭、四川总督蒋攸铦、直隶总督方受畴等等,他们一个个都跳出来反对啦。

这些高官为啥反对呢?他们心里头打着自已的小算盘呢。他们觉得呀,要是把部分陋规合法化了,那可就损害朝廷声誉啦,老百姓一听,肯定会觉得朝廷都在纵容当官的搜刮民脂民膏呀,这还了得?而且呀,他们还担心这样一来,反而可能助长官员盘剥百姓的行为呢。毕竟以前那些陋规虽然不合法,但是大家都这么干,还稍微有点顾忌,要是现在给合法化了,那还不更加明目张胆地去搜刮老百姓呀。

道光皇帝这下可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啦,他开始意识到,自已可真是低估了这场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呀。他本来想着,自已是皇帝,一声令下,下面的人就该乖乖听话,好好去清查陋规才对呀。可没想到,这些官员们为了自已的利益,竟然这么强烈地反对,他这才明白,这官场里的水可深着呢,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就能搞定的。

在巨大的压力下呀,道光最终还是选择了退让。他不得不喊停改革,并作出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他在上谕中表示,自已因为初登大宝,对天下吏治民生情形不甚了解,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呀。您瞧,道光皇帝这心里头也是挺委屈的,本来是想干一番大事业,整治一下官场腐败的,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还得自已给自已找台阶下。

更令人唏嘘的是呀,道光不仅停止了改革,还对那些站出来反对清查陋规的京中大员、地方督抚予以褒奖呢,称赞他们敢于直言、公忠体国。而提出改革建议的英和呢,就倒霉了,直接被赶出了军机处,成了这场改革失败的替罪羊呀。这英和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呀,本来是好心给皇上出主意,想着能帮着整治一下官场,结果却落得这么个下场,真是世事难料呀。

道光这么做呀,其实就是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妥协啦。他心里也明白,自已作为皇帝,既要管理官僚队伍,也要依靠他们维持自已的统治呀。要是得罪了整个官场,那说不定自已的统治根基都得动摇了呀。所以呢,虽然他心里很不甘心,但是为了大局着想,也只能选择妥协啦。

然而,这种妥协也意味着道光的理想彻底破灭了呀。他不得不接受现实,承认自已无力改变这个腐败的体制。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呀,就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他后来逐渐变得消极懈怠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呀,道光对治理腐败的热情也逐渐消退啦。他开始转向更为传统的方式,那就是靠道德教化啦。他常常在朝会上引用圣贤之言,什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等等,希望能唤醒官员们的良知呀。他就想着,这些当官的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应该会听进去这些话,然后改邪归正吧。

然而呀,现实却很残酷,大多数官员只是表面恭敬,在皇上面前那是点头哈腰的,嘴里说着 “皇上圣明”,可私下里呢,依旧我行我素,该贪污的还是贪污,该收陋规的还是收陋规,根本就没把道光皇帝的这些话放在心上呀。

这时候呀,大清帝国的财政状况也日益恶化啦。人口突破四亿大关了呀,可人均耕地不足两亩,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也没有明显提升呀。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啦,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地主、大官僚们,不停地兼并土地,好多小老百姓的土地都被他们给抢走了,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就进一步扩大啦。税收减少了呀,因为老百姓穷得叮当响,没什么钱可交税了,可军务、河工、赈灾等支出却居高不下呀,军队要养着,黄河要治理,哪里有灾了还得去赈灾,这些都得花钱呐。再加上那些贪官污吏还在不停地中饱私囊,国库已经入不敷出啦,那日子过得可艰难了呀。

为了弥补赤字呀,道光不得不重开捐纳之门,变相卖官鬻爵啦。虽说他也明白这种做法的弊端,知道这样会让官场更加腐败,但是财政压力之下,他别无选择呀。这捐纳之门一开呀,只要你有钱,哪怕是个没啥本事的商人或者地主,都能花钱买个官当当啦。比如说吧,有个富商,他一直羡慕那些当官的有权有势,能捞好多钱,于是就花了一大笔钱,通过捐纳的方式买了个县令当当。他当了县令之后呀,可没想着为老百姓办事,而是想着怎么尽快把买官花的钱捞回来,于是就更加变本加厉地搜刮老百姓啦。这样一来,虽然短期内能缓解一下财政压力,但长远来看,却进一步加剧了官场的腐败呀。

晚年的道光已经心力交瘁啦,对于腐败问题,他只能选择性地处理一些典型案例,聊以自慰啦。他似乎已经放弃了彻底根治腐败的想法,只求大清江山不要在自已手中倾覆就行啦。他心里想着,自已已经尽力了,可这官场的腐败实在是太顽固了,自已实在是没办法了呀。

道光驾崩后不久呀,他的儿子咸丰继位了。可这新皇帝刚一上台,就收到了一份沉重的 “新手大礼包”——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呀。

这场起义来势汹汹呀,短时间内就在南方获得了大量民众的支持呀。起义军的领袖洪秀全,高举反清旗帜,号召民众推翻腐败的清朝统治呀。他们的口号直指官场的腐败和朝廷的无能,什么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呀,“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呀,这些口号一下子就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共鸣呀。

洪秀全本来是个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失败的读书人呀,他对清朝的腐败统治那是深恶痛绝呀。他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些当官的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心里就想着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呀。于是他就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立了拜上帝教,打着上帝的旗号,开始组织民众起义啦。

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呀,就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起来啦。他们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比如广西、广东、湖南等地,迅速聚集了大量的民众,这些民众大多都是被清朝的腐败统治压迫得活不下去的贫苦农民呀。他们跟着洪秀全,觉得终于有了希望,能过上好日子啦。

咸丰皇帝瞅着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呀,心里那叫一个慌呀。他在朝堂上询问大臣们该如何应对呀,可大臣们说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呀,有人主张强硬镇压,觉得只要派大军去把起义军给消灭掉就行了呀;有人建议安抚民心,认为应该先了解民众的诉求,然后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呀;可没有一个方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呀。

太平天国的崛起呀,可不光是一场单纯的农民起义呀,它更是对整个清朝统治的巨大挑战呀。它暴露了清朝统治的深层次矛盾,也揭示了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呀。那些在道光年间被忽视或掩盖的矛盾,如今终于爆发出来了,成为了一股足以撼动大清江山的力量呀。

咸丰皇帝面对这场危机呀,显得手足无措呀。他既没有父亲道光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来应对这样的局面呀。更糟糕的是,他所继承的,是一个已经腐朽不堪的官僚体系,这使得他在应对危机时更加力不从心呀。

道光年间的反腐之路呀,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清朝统治的诸多弊端呀。从道光初年的雄心壮志,到晚年的无奈躺平,再到太平天国的爆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呀。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腐败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制度问题呀。当一个统治者无力改变既有的利益格局时,再大的雄心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改革呀。

这就是道光年间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无奈的历史呀,它见证了一个王朝在腐败的泥潭中逐渐沉沦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无情和必然性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