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三百年
清史三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三百年 > 第72章 嘉庆年间的治吏难题

第72章 嘉庆年间的治吏难题

加入书架
书名:
清史三百年
作者:
林源生
本章字数:
5838
更新时间:
2024-11-20

清朝走下坡路,根本原因就是统治阶级拼命敛财,把社会搞得乱糟糟,危机四伏,嘉庆皇帝心里明白得很。所以他刚亲政,就从自已做起,下诏书限制进贡,不想让老百姓被官吏额外剥削。

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刚亲政的嘉庆皇帝就总结太上皇禁止进贡珍宝古玩为啥没落实,觉得都是因为和珅掌权受贿,才弄成屡次禁止都没断根的局面。然后又下诏书说:“你们想想,外省准备那些玉石、铜器、瓷器、书画、插屏、挂屏啥的,难道官员自已掏腰包?肯定是从下面州县搜刮来的,州县又从老百姓那里抢,数量不够就严刑拷打。老百姓那点可怜的油水,都被官吏没完没了地搜刮,老百姓哪能受得了。再说这些古玩,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简直连粪土都不如,还当个宝?咱们国家一百多年来,太平又富裕,皇宫里东西多到没地方放。而且进贡的东西,肯定比不上宫里的。就算好点,在我眼里也跟粪土一样。我看重的是风调雨顺、老百姓富裕,能有能干的人帮着管理政务,这才是宝贝!” 还有 “过年过节王公大臣督抚们进贡的如意,说是吉祥,其实没啥意思。大臣们觉得如意,我看一点都不如意,也别进贡了!”

嘉庆皇帝说了好多遍,可朝廷上下没啥反应。就在当年八月,福州将军庆霖不管禁令,还照老样子进贡。嘉庆皇帝气坏了,骂官场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风气,积累多年太难改,这种投机取巧、巴结讨好的做法简直祸国殃民。他在宣告里又解释:“我这么诚恳教导,可好多大臣不相信我,就想给我扣个贪财的帽子,满足他们私心,实现他们的图谋。他们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值得跟他们计较,但我的苦心也得跟你们说一说。” 庆霖被革职留任,给后面的人当教训。可到了嘉庆五年,皇三子上学,肃亲王永锡不长记性,还准备玉器陈设这些东西,派王府太监偷偷给皇后馆房太监送进去。嘉庆皇帝知道后,下旨狠狠批评,让人把东西当面扔回给永锡。

嘉庆四年正月十九,嘉庆皇帝又禁止让新疆叶尔羌的老百姓采玉,废除了乾隆末年的坏政策,命令把已经采的玉石就地扔掉,给采玉的首领赏绸缎,给老百姓赏银子。这命令传到叶尔羌,采玉的老百姓高兴得不行,内地的玉价却一下子降了七八成。

下诏求言是嘉庆皇帝整顿官吏的又一个办法。他亲政以后,就跟九卿科道、内外大臣还有老百姓说,都可以上奏说事,让他知道民间的苦,好管理政务,监督官吏。这办法好就好在能让人说话,不再限制批评。尹壮图以前得罪过乾隆皇帝被赶走,嘉庆四年,嘉庆皇帝把他叫回北京,希望他能直说提建议。尹壮图要回京城的时候,马上上书说:“现在最着急的是四川的军务,更着急的是各省官吏的管理。官吏管理好了,土匪自然就没了。土匪不算啥大毛病,官吏腐败才是大问题。现在外省的坏风气一直传下来,都快没法改了,得赶紧清理,破格调整,也许还有用,光靠吓唬教训可不行。要除掉坏毛病,得找到原因,不然除不掉。治病得找到病根,不然治不好。想想乾隆三十年以前,各省下属会讨好上司,上司也会从下属那拿好处,可那时候州县当官的高兴,老百姓也享福,因为风气朴实,州县除了工资,还有点灰色收入,够公私应酬。这几年,风气越来越浮夸,人心越来越狡诈。下属靠巴结,上司喜欢讨好,越来越过分,毛病越来越多,搜刮的比灰色收入还多,上下勾结,没办法就得巴结权贵保护自已。这就是督抚拼命讨好和珅,官民受苦的原因。” 尹壮图在官场倒霉了十年,没以前指责皇帝的劲头了,但他能看清官吏腐败是大问题和社会败坏的根源,这点值得夸。大学士王杰也上书,说的和尹壮图差不多,让皇帝按以前的好办法来,多听听大家意见,想想办法改革坏毛病,清理驿站,杜绝亏空,改变不好的形势。

王杰和尹壮图他们上书说的,减少灰色收入,提倡节约,爱护老百姓,奖励清廉官员,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保住清朝江山,和嘉庆皇帝整顿官吏想法一样,所以得到表扬鼓励。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上书军机王大臣直接说政事,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洪亮吉写了从 “风气差、赏罚不明、提意见不行、官吏管理没整好” 这四个方面,批评嘉庆皇帝整顿官吏 “学祖宗办法没学全,改权臣当政没改完”。他直接说从嘉庆四年三四月以来,皇帝上朝晚了,“退朝后身边有不好的人,迷惑皇帝的不少”,身边没有敢直说提意见的人,他说 “敢冒犯皇帝提意见,虽然不是亲近大臣该干的事,但不能让国家没有让人害怕的人”,觉得现在办事没效率,“做事慢”,“一千个里没一两个能让皇帝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能实行”,何况 “皇帝自已想办事都不容易,很多事不公平,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提出 “设官职等有才能的人”,每次召见 “一定要问人才和利弊”,提倡 “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算皇帝像尧舜那么英明,也得问问大臣。这篇上书,批评时政很厉害,在清代上书里很少见。但书里说 “上朝晚了”“迷惑皇帝” 这些话,还有 “让人害怕”“冒犯皇帝提意见” 的建议,被当成指责皇帝,冒犯皇帝,部门讨论要判斩首。嘉庆皇帝虽然生气他说话莽撞,但还是饶了他一命,把他发配到伊犁当兵。洪亮吉一心为国家,不要命了,最后因为上书被处罚。嘉庆皇帝亲政开始,大张旗鼓说 “让大家直说,小官老百姓都能上书”,最后自已没度量坚持,开始说得好,最后做不到,和想的差远了,就连他自已也发现 “处罚洪亮吉以后,提意见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 “和皇帝品德、百姓疾苦有关的实在话,根本没人说”。

虽说提意见好像能说其实没完全能说,但嘉庆皇帝下诏求言还是稍微松动了清朝限制思想的政策。后来的知识分子能有点机会说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清朝没人说话的沉闷局面有点改变。

嘉庆皇帝整顿官吏,结果和广开言路一样,有头没尾。所以,嘉庆朝官吏管理和乾隆末年比,好不到哪去。官吏勾结作弊,贿赂成风,肆无忌惮。嘉庆十四年,淮安府报灾办赈,江南总督派候补知县李毓昌去查。那时候,查赈的官大多敷衍,甚至敲诈勒索,上下一起骗,为自已谋私利。但李毓昌认真办事,查出山阳县知县王伸汉虚报户口,冒领赈款三万两。王伸汉用重金贿赂李毓昌,被拒绝。又请知府王毂说情,又被拒绝。王伸汉做贼心虚,怕事情败露,买通李毓昌的仆人,晚上给他喝毒酒,再用布带勒死。第二天,知府王毂收了王伸汉一千两银子,随便验尸,说李毓昌是自已上吊死的就把这事结了。李毓昌的叔父看到死者身上有血迹,觉得疑点多,就去京城告状。这个山阳县杀官灭口的案子真相大白后,嘉庆皇帝下令斩了王伸汉,绞死王毂,坏仆人判死刑。这边刚完,那边又出事,这年冬天,京城又出大案。三个工部的书吏私自刻假印章,编瞎话从户部三库和内务府广储司领银子。领银子手续本来很严格,要工部尚书签字,再通知户部,户部大官复查后才能领。但朝廷大官懒得管事,不把政务当回事,书吏们就趁大官吃饭喝酒聊天的时候,送上文件。大官随手签字,有时候让幕僚代签。这些书吏用这个办法先后领了上千万两银子。事情败露后,带头的三个马上斩首,跟着的两个秋后处决,剩下七个发配到黑龙江当奴隶。工部、户部尚书因为玩忽职守被降职。嘉庆二十四年,又有兵部丢印章的大案。

从嘉庆皇帝决心整顿官吏,严格规章制度开始,过了二十多年,到嘉庆二十五年,他还在叹气 “偷懒不认真,坏习惯太可恶”,可见想治理好根本没效果。

那个时候,清朝已经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多,统治腐败。嘉庆皇帝虽然想整顿,但积重难返,没法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