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末期的时候啊,英国那边正琢磨着一件大事儿,啥事儿呢?就是想办法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呀。那时候的英国呀,正轰轰烈烈地搞着工业革命呢,这工业革命可不得了,一下子就让英国的生产力像坐了火箭似的,蹭蹭往上涨,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出来的东西可就多啦,这么多东西得有地方卖呀,所以就需要一个更加庞大的市场来消化这些产品。这时候,英国就把目光投向了咱们中国。为啥是中国呢?您想啊,当时中国可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能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呢,英国人就寻思着,只要能和中国开展自由贸易,那英国的经济还不得进一步飞涨呀,这前景得多诱人呐。
可那时候的清朝呢,正实行着 “闭关锁国” 的政策,只允许在广州开展那么一点点有限的贸易,这可就把英国给愁坏了,严重阻碍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呀。
就这么过了 20 多年,眼瞅着美国、法国都成了英国的竞争对手了,尤其是美国,在对华贸易这块儿,都快赶上英国了,已经成了西方仅次于英国的对华贸易对象啦。而且呀,还有大量的私商也掺和到对华贸易里头,这可让东印度公司的地位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呢。
东印度公司着急了呀,就赶紧请求英国方面再派个使团去访问中国,想法子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一听,这事儿确实重要啊,得重视起来。于是就精挑细选,最后选中了阿美士德来担任使团的长官。
这阿美士德呢,可是英国的贵族,还当过国王的侍从和外交官呢,之前在那不勒斯当过公使,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啦。
再说说使团里的其他人吧。副使斯当东,这人可有点来历。在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小孩子呢,不过这孩子可不简单,小小年纪就会说中文,还挺讨乾隆的喜欢。打那以后呀,他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了,1800 年开始派驻到广州,到了 1816 年就当上了英国大班,总管英国对华贸易呢。他在广州期间也没闲着,一直在研究汉语,还在 1810 年翻译了《大清律》,就这么成了一名汉学家啦。
还有一位副使是亨利?埃利斯,这人之前在东印度公司工作了 6 年,后来又去当了驻伊朗、土耳其的外交官,也是个有经验的人。
使团里另外还有两个重要人物,马礼逊和德庇时,他们可都是精通汉语的高手呀。这马礼逊还是个传教士呢,他可是最早把新教传入中国的人,长期在广州商馆任职。
您瞧,这次出访中国的这些人呀,基本都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而且汉语水平都还挺高的,看样子英国为了这次出使,那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呢。
1816 年 7 月 28 日,阿美士德使团一路漂洋过海,终于到达了天津。他们这次来呀,主要是想进入北京觐见嘉庆皇帝呢。可没想到,一到这儿就遇到了和 20 年前马戛尔尼使团一样的麻烦事儿 —— 礼节之争。
想当年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时候,中国官员就要求他们按照中国的传统礼节,对乾隆帝行 “三拜九跪” 之礼。这可把英国使团给难住了,他们哪肯轻易就范呀,双方就这么僵持着,最后好歹都各退一步,使团行了单膝下跪之礼。
当年乾隆接见英国使团的时候,其实还挺高兴的,为啥呢?因为乾隆以为这英国使团是不远万里来给他贺寿的呢,所以在礼节上也就没太苛刻要求。
可到了嘉庆帝这儿,情况就不一样啦。嘉庆帝因为有上次的经验,打一开始就对阿美士德使团保持着警惕呢。他一方面吩咐官员得好好招待这些英国人,可另一方面呀,又得严格监视着他们,防范着他们可能会出啥幺蛾子。嘉庆帝还直接给直隶总督下了指示,说要是英国人要求开放通商口岸,那就直接给拒绝了,要是英国人态度恭顺,那就让他们觐见,要是不恭顺,那就把他们给驱逐出去。
这英国使团内部呢,在礼节这个事儿上也吵吵起来了。英国外交大臣在之前就告诉阿美士德啦,说 “只要能达成出使的目的,尽可以顺从中国的要求”。可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不这么想啊,他们觉得要是行三拜九跪之礼,那可就降低国家的威望了,所以坚决拒绝对中国让步。
阿美士德这下可犯了难啦,犹豫不决的,就去征询两位副使的意见。埃利斯觉得可以跪拜,可斯当东呢,他因为更加了解中国的情况,就坚决反对跪拜。最后阿美士德琢磨了琢磨,还是决定听斯当东的建议。
8 月 13 日,钦差大臣苏楞额在天津接待阿美士德使团的时候,又要求阿美士德等人对皇帝行三跪九拜之礼。这时候翻译官马礼逊站出来说话了,他说英国的礼节是行单膝下跪之礼呀。两边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执不下,最后好歹又都做了点妥协,使团对皇帝牌位行了三免冠、九拜揖、九俯首之礼,也算表示了对中国皇帝的极大尊重吧。
就这么着,使团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可嘉庆帝这边呢,还是对他们提出了强硬的要求,非得让他们行三跪九拜之礼不可。
钦差大臣苏楞额为了能让英国使团就范,那可是想尽了办法呀,甚至用拘禁斯当东、逐回使臣等手段来威胁他们。嘉庆帝呢,也没闲着,又派遣理藩院和礼部的官员去规劝使团。
但这阿美士德也是个有骨气的人呀,他就坚持已见,说啥也不肯下跪。
8 月 24 日,理藩院尚书和世泰见这事儿僵在这儿了,就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跑去跟嘉庆帝谎称阿美士德等已经同意屈服了,而且正在练习着呢。嘉庆帝一听,可高兴了,心想着只要使团肯下跪就行,熟不熟练那都无所谓啦。于是,他马上就决定在 8 月 29 日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臣。
和世泰呢,就在 8 月 28 日这一天,带着英国使团紧赶慢赶地赶到了北京,这一路可把使团的人折腾得疲惫不堪呀。
第二天一早,阿美士德就被带去朝觐皇帝了。这时候,阿美士德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阴谋呀,可不是嘛,和世泰的计划就是趁他们没准备好,突然强行把他们按到地上下跪呢。阿美士德那个气呀,心里想这英国的使臣哪能被这么对待呀,于是他 “以极度疲劳、礼服没有准备、特别是以没有携带国书等为理由,拒绝前往”。
嘉庆帝一听,这还了得,气得不行,当场就把他们给驱逐了,还让他们按照马戛尔尼使团的路线返回。
到了第二天,嘉庆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可能也有点后悔吧,就又派人追上使团,给英国国王带去了一封国书。这国书里说了三件事儿:一呢,说英王输诚向化,笃于恭顺,皇帝深为愉悦;二呢,说使臣无礼,所以给遣回了;三呢,说中英两国相隔遥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以后就不必再遣使来啦。
这阿美士德访华失败的事儿呀,在欧洲可引起了不小的热议呢。就连已经被流放的拿破仑都说话了,他说 “中国之皇帝,有索人叩头之权利…… 入国问禁,理所当然,但均应自尊其国俗。” 意思就是说,应该尊重他国的文化习俗,到了人家的地方,就得入乡随俗呀,拿破仑这看法还真挺公正的。
其实呀,这礼节之争说到底也就是个面子问题,可真正的大问题是啥呢?是失去了通商的机会呀。
那时候的清朝呢,还继续沉醉在 “天朝上国” 的美梦之中呢,压根就没意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是老样子,没想着要改变自已的定位。清朝一直都把英国使团当成是来朝贡的,根本就没把英国当成一个大国来看待。在清朝眼里,对外贸易也就是柔远外夷的一个措施罢了,有也行,没有也行,就这么不重视。
正是因为清朝在认识上有这些局限性呀,就使得中国一再错过和世界交往、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这多可惜呀。
不过呢,这阿美士德使团虽然访华失败了,可也没闲着。他们在这一路上可收集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情报呢。他们深入渤海沿岸测绘这一禁区的水道,取得了山东到辽东一线的沿海航道详图。在回国途中,又测量了镇江、瓜洲、金山一线的长江水道,就这么为以后两次鸦片战争英国进攻镇江、南京和兵临白河口,完成了航道情报的准备工作。
他们一路上看到了中国的虚弱之处,等这些信息传到英国后,可就更增长了英国对华战争的野心啦。您想啊,英国本来就想打开中国市场,这下子又看到中国好像没那么强大,那还不得更想动手了呀。
这就是阿美士德使团访华的整个过程啦,从满怀希望地来,到最后灰溜溜地走,中间经历了这么多波折,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清朝和英国之间在观念、利益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呀。这事儿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一个国家要是固步自封,不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那迟早是要吃亏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