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这件事儿,和 “太后下嫁”、“顺治出家” 一起,被并称为清初三大疑案。关于雍正取得皇位到底合不合法,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话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 1722 年 12 月 12 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生病了,后来就这么去世了,享年 69 岁。紧接着,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就登上了皇位,成了雍正皇帝。
雍正自已在《大义觉迷录》里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他说,十一月十三日那天,康熙皇帝生病的时候在畅春园把他叫过去了。在他去之前,康熙把允祉、允祐、允禩、允禟、允、允裪、允祥、隆科多这些人叫到了床边,跟他们讲:“皇四子人品不错,跟我很相像,肯定能继承大统,就让他接我的班当皇帝吧。” 等胤禛到了以后,康熙就跟他说了说自已的病情。等到晚上 7 点到 9 点这个时间段,康熙皇帝就驾崩了。然后隆科多就跟胤禛传达了康熙的遗诏,胤禛就开始操办康熙的葬礼。当天晚上,把康熙的遗体从畅春园运回到了乾清宫。十六日的时候,公布了遗诏。二十日,胤禛在太和殿登基,宣布即位,并且从第二年开始改年号为 “雍正”。
和雍正自已所说的按照康熙的命令即位相对立的观点,那就是篡位的说法。
先来说说其中一种篡位的说法,有人传言说是要传位给允禵。雍正在位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传言到处在传,说康熙原本是打算传位给十四阿哥允禵的,结果雍正把 “十” 字改成了 “于” 字,于是就变成了传位给四阿哥胤禛。但是啊,咱们要是稍微了解一下清朝皇子的称呼规矩,就能明白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在清朝的时候,写皇子的称呼那是有讲究的,必须得带上 “皇” 字,像四阿哥胤禛就得叫 “皇四子”,十四阿哥允禵就得写成 “皇十四子”。所以啊,把 “十” 字改成 “于” 字这种事儿,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而且啊,“于” 字那是现代的简体字,在清朝那时候,根本就不这么用,人家用的是 “於”。所以说,这种传言纯粹就是瞎胡扯。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说雍正原来不叫 “胤禛”,而十四阿哥允禵原来叫 “胤祯”。康熙的遗诏原本写的是 “皇位传十四子胤祯”,雍正把 “祯” 字给改成了 “禛” 字。允禵确实曾经叫过 “胤祯”,但雍正即位以后,允禵就一直叫 “允禵” 了。在清朝,皇帝的兄弟名字那是要避皇帝讳的,得把共用的那个字改成读音相近的字。而且,跟皇帝名字同音的字那也是要避讳的。“胤祯” 和 “胤禛” 后面一个字同音,所以就得把 “胤祯” 的 “祯” 字改掉,就改成了带 “示” 部的 “禵” 字,“胤祯” 也就变成了 “允禵”。并且,在康熙时期修的《玉牒》里,雍正一直都叫 “胤禛”,各种各样的官方书籍里也只有这一个名字,没有其他的。这就足以说明雍正从来就没有改过名字,更别提用别人的名字这种事儿了。要是按照前面说的皇子称呼的规矩,雍正要是改遗诏就得改成 “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这读起来不是更别扭、更说不通了嘛,所以这种说法也是没法成立的。
第三种说法是这样的,说康熙在病中的时候让允禵回京,结果这消息被隆科多给隐瞒下来了。康熙去世的时候允禵没赶回来,隆科多就传旨让胤禛当皇帝。但是按照当时下旨的流程和规矩,康熙的旨意应该是由内阁来撰写,然后通过兵部所管辖的驿站来发送。隆科多既不是内阁大学士,也不是兵部的主管官员,要想把这事儿瞒下来,那可真是难上加难。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咱们得知道,清朝的诏书那可是满汉文都有的,满文是拼音文字,根本就没办法去增减横竖笔画来篡改文字。
胤禛说自已是康熙让他即位的,这事儿有一些证据,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让人怀疑的地方。
咱们先来说说康熙的遗诏。遗诏上写的时间是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照理说应该是康熙去世的当天写的。但是胤禛到了十六日才宣读遗诏,而且还只宣读了满文的版本。这就说明了,一直到十六日,汉文的遗诏都还没准备好呢。这么看来,这份遗诏很有可能是胤禛自已搞出来的。不过呢,通常情况下,遗诏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以后由顾命大臣来撰写的,用的也是皇帝的口吻,所以也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就说胤禛是篡位。
康熙病重的那段时间,好几次叫胤禛去畅春园。当时胤禛正替康熙去举行南郊冬至祭天大礼,这么重要又严肃的事儿,如果没有康熙的召唤,胤禛肯定是不能随便离开的。这就表明,康熙叫他去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但这里面也有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中叫胤禛去,却没有提及传位的事儿,只是和他讲了讲自已的病情。这就很让人纳闷了,为啥不当面直接说传位的事儿,非要等到自已去世以后让隆科多来传达呢?能跟那么多皇子和隆科多说传位给胤禛,为啥就不能直接跟胤禛本人说清楚呢?
总的来讲,康熙到底有没有传位给胤禛这事儿,谁也没法给出个确凿的答案,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去推测和琢磨。在研究清朝历史的那些人当中,对这件事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
有人就觉得,康熙生前对胤禛的种种表现和安排,其实早就暗示了要传位给他。比如说,胤禛在处理政务方面展现出了相当的能力和手段,康熙可能看中了他的这些优点。而且,胤禛平时为人低调,不张扬,不惹事,这也许让康熙觉得他比较稳重可靠,能够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康熙对其他皇子也有过不少的赞赏和倚重,不能仅仅因为一些表面的迹象就认定是要传位给胤禛。再说了,康熙生前并没有明确地立下诏书或者做出公开的表示,这就给后来的继位问题留下了很大的悬念和争议。
还有人从当时的宫廷政治环境和各方势力的角逐来分析。认为雍正即位可能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不一定完全是康熙的本意。也许在康熙病重期间,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各种势力都在为自已支持的皇子争取机会。而胤禛最终能够即位,可能是他自已的谋略和手段,也可能是得到了一些关键人物的支持和帮助。
不管怎么说,雍正即位这个事儿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有限的历史资料和各种推测来试图还原当时的情况。但无论真相如何,雍正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对清朝的发展还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吏治,对清朝的统治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历史证据,来彻底解开雍正即位这个谜团。但在那之前,这依然会是一个让人们争论不休、充满好奇的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