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 第32章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第32章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加入书架
书名:
陪孩子共读千字文
作者:
钧霆希音
本章字数:
8122
更新时间:
2024-11-20

我们上两讲聊了“资父事君,曰严与敬”,讲到了忠孝之道。今天我们来到“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两句是对上面两句的深化与补充,说的是如何去行孝,如何去尽忠。这更主要的应该是“资父事君”这件事在心理上的原则。

说到忠孝。我便记起小时候见到中国老式宅子的大门上写着“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楹联。由此可见,忠孝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和立族的根本。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孝”与“廉”是考察一个人当官的最基本的标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孝的重视。做到“忠”,首先要做到“孝”。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一个连生养自已的父母都不孝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吗?那是不可能的。

这里的“忠、孝”是在狭义上讲的,只是我们儒家文化中“五伦”中的两项。那什么是五伦呢?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的社会关系。

我们还是从每个文字入手进行解析。我们先说“孝”, 孝始见于商代金文 ,其古字是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搀扶老人来表达“孝”的意思。《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此可以看出,“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包括对父母的奉养、尊敬等方面。“在古代孝”并不仅仅局限于“善事父母”,还指对尊亲、敬老等良好品德的通称。《孝经·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当,它的繁体字写作“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属于形声字。这个字由“田”和“尚”两部分组成,其中“田”表示田地,“尚”则有高尚、崇尚之意。《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当,田相值也。从田尚声。”而《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这意味着“当”的本义是指两块田地相互对等或相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的含义逐渐扩展,首先演变为两两相对、相称的意思。例如,《吕氏春秋·孟夏》中有这样一句话:“行爵出禄,必当其位。”在这里,“当”表达了合适、恰当的概念。接着,“当”又引申出承担、承受以及应该、应当等意义。最后,还包括了担任、执掌等用法。在这段文字中,“当”的意思是应当,表示一种责任或义务。

“竭”,形声字。从立、曷声。《集韵》《正韵》:“竭,尽也。”意思竭和尽是一样的意思。那我们就继续说说“尽”字。 “尽”的繁体字为“盡”, 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右上方是一只手(又),手中拿一把刷子,下部是食器(皿),表示刷洗食器的意思;表示饮食已吃完,洗刷干净的意思。到了秦汉时期,字形已经接近于其繁体字。《说文解字》:“尽,器中空也。从皿?声。” 从甲骨文看,以炊帚洗刷食器,表示吃完而将饭具洗刷干净。所以其本义是器中空无,净尽,泛指竭尽、完尽。引申为终尽、完了、竭尽。由终尽义引申为死亡、达到极限。由竭尽——全部用出、使尽的意思,引申为范围副词全部、都。后来引申为表尽量,胜任和全部的意思。还有人认为“力”是古代的狩猎工具。

“力”象形字,始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力”字的字形像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耒耜。耒耜是一种类似于犁的翻土农具。从甲骨文字形看,上端像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像用来铲土的犁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所以“力”字的本义是指一种农具,即耒耜。力的本义即耒,用耒耕作需有力,故引申为气力的力。关于“力”的来源,也有不同的说法。林义光认为力象奋臂(运动手臂)之形,释力为气力。马叙伦认为力为筋字初文,借用为力气之力。《说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yǔ同御,指抵御的意思)大灾。凡力之属皆从力。”

让我们仍然以甲骨文字形的解释作为解释的基础吧。当人们使用耒耜来耕地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力量。因此,"力"这个字逐渐被引申为代表力量、力气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进一步扩展到了威力、权力等方面。而最终,"力"也泛指一般的能力和效能。在这里,我们所提到的"力"具体指的是个人或团队的能力。

接下来是 “忠”字。“忠”,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属于形声字,其形符为心,声符为中。古人将心放在中间位置,表示不偏不倚即为忠。通过对声音的理解,可以认为“忠”字表达了“中心不二”、“心意集中”的意思,意味着心思专注、心无旁骛。《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忠,敬也。从心,中声。” 《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因此,“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后来引申为忠诚和忠厚。

“则”, 会意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刀从鼎。在金文中,左为“鼎”右为“刀”,表示用“刀”在“鼎”上刻画鼎纹的意思。部分金文左为两个“鼎”字的字形,两鼎一刀,化一般为具体,以鼎代器。上一鼎是所比照的器样,下一鼎是比照器样傲制出来的模型母胎,从刀,表示对它照样进行整形雕饰。成批地制作器物,必须首先设立标准,然后按照同一标准生产,长短、宽窄、大小就会相等,形状也相同,而且,在上古人们多将刑书、律法铸于大鼎,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所以“则”有标准、准则的含义。《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这个字意思就是人照着刻画的标准,后来由准则引申为规章,再由规章条文的分项引申作量词。“则”用为动词表示以……为准则、为标准。用作连词,表示时间上的相承或因果联系,也表转折,又在两个相同的词之间表让步。“则”作副词,用于表示肯定的判断。“则”用在序数词后,表示列举原因或理由。这里的“则”就是作为连接的副词,和“当”相对应的。

“命”,形声兼会意字,从口、从令,令亦声。始见于西周金文。甲骨文的“命”和“令“是同一个字。 “令”上部像个大屋顶或是一把大伞盖,下面是一个席地而坐或是半跪着的人,这个人似乎在规规矩矩地倾听别人对他发出指示,下达命令。西周金文“令”中多加一个“口”,构成了“命”字,命与令通用。《说文解字》:“命使也。从口从令。” 《说文解字注》“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这里解释了“命”就是上天的命令,翻译成白话名就是上天给你规划好而你必须遵从的命令。

所以,“命”字的本义就是“命令”,用为名词;动词也有发布的命令、指示的意义。如《荀子·臣道》:“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意思是说:听从命令而有利于国君,这就叫做忠顺,听从命令而不利于国君,这就叫做奉承。《诗经》:“维君子命”,《列子》:“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命”也作上天的指令。古人认为吉凶祸福生死等一切遭遇都是神的意志和命令,所以这就有了“天命”一词。如《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里的“命”的“生命”义也与此相关。在本文中“命”就是生命的意思。

两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孝敬父母要用尽全部力量;效忠国家要不惜献出生命。意思是奉孝之外,古人还要尽忠。忠最初的含义,本为不偏不倚,正直无私。而后根据封建道德礼教的要求,逐渐演变成了天下臣民都要忠于国家、忠于天子,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为什么要翻译成效忠国家呢?在古代,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效忠不是效忠哪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所以,个人翻译为效忠国家,而非单纯的某个君主。忠字的字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但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

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已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已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两句讲的是五伦中的忠孝,但泛指的是儒家文化的整个五伦。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从五伦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智慧。

说道“五常”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三纲五常” 。古代所推崇的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准则即为“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纲常”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里,而这一思想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孔子。儒家主张“纲常”的概念,是为了通过确立名分来建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制度,规范各阶级人民的行为。

在今天看来,“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自然天性。这件事情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在古代,这套礼法却长时间契合了封建制度,稳定了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华民族自觉自强的刚性意志、忠诚仁孝的气节品格,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话说回来,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已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已的母亲为“家慈”。虽然父道叫慈道,对于父亲来讲严就是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 “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到这里,我们就把五伦中的“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其余的那几项,我们也会在后续的解说中逐步讲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