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这初冬时节,小仙与璟伤继续漫步着,一座小村庄出现在眼前。这村子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画卷,宁静温婉的气息扑面而来,虽说已入初冬,可还没到那种天寒地冻的程度。
清澈的溪流如同轻柔的丝带,慢悠悠地绕过那些粉墙黛瓦的村舍。溪水清澈见底,能瞧见水底的石子和偶尔游过的小鱼,它们在水中自在地穿梭着,仿佛感受不到初冬的凉意。精巧的石桥横跨在碧波之上,桥身的石块被岁月打磨得有些光滑,承载着村民们来来往往的脚步。桥下的溪水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周围的景色,清晰又好看。岸边的垂柳依旧带着几分绿意,细长的丝绦随着微风轻轻舞动,像是在和溪水悄声说着话儿。
时近正午,暖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洒下柔和的光线,带着些许暖意。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袅袅炊烟,那炊烟轻飘飘的,就像一层轻纱,缓缓地缭绕在村落上空,久久不散。饭菜的香味也悠悠地飘散开来,弥漫在空气中,闻着就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村路上,孩童们正玩得开心呢。他们嬉笑欢闹着,你追我赶,手里挥舞着那些简易的玩具,有的是自己用木头削成的小陀螺,在地上转得飞快;有的是用树枝编的小圈儿,套来套去的可有意思了。他们清脆的笑声就像一串串银铃,在村子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把这初冬的村子都给闹得热热闹闹的。大人们则在厨房里忙活着,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一首特别的生活乐曲。
小仙和璟伤被这乡村的美景吸引住了,决定进村去探访一番。一来是想好好欣赏欣赏这景色,二来也想放松放松心情,远离那些平日里的烦心事。
进了村子以后,他们发现村里的人瞧见他们这两个外乡人,脸上一点都没有诧异的神情。这就看得出,这儿的民风特别淳朴,对外面来的人早就见怪不怪了。走着走着,他们就看到一位老婆婆独自坐在木屋门前。周围的孩童们玩得正欢,远处还有长辈们在忙着做饭,只有老婆婆这儿显得孤零零的,和周围那热热闹闹的和谐景象一点儿都不搭调,就好像一幅漂亮的画里突然出现了一块不协调的颜色。
恰在这时,一位大婶满脸忧愁地朝老婆婆走了过去,劝说道:“阿婆嘞,您可别再这么干等着啦。您家那孙子出去卖货都十好几天了,和他一起去的村里那些小伙儿都已经回来了,可一个个都说不知道他去哪儿了。这都找了好些日子了,啥线索都没找着啊。”
老婆婆只是微微摇了摇头,浑浊的眼眸紧紧盯着前方的小径,手里紧紧攥着那根粗糙的拐杖,双唇紧闭,一声不吭,就像一座不会说话的雕像似的,固执地守着自己心里的那份念想。大婶见这情形,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好转身慢慢地走了。
小仙与璟伤对视了一眼,从对方的眼睛里都看到了一丝怜悯,还有想要帮忙的意思。
他俩赶忙走上前去,想问问老婆婆关于她孙子的情况。可是老婆婆抬起头,看到是两个外乡来的年轻后生,没多说什么,只是轻轻地摆了摆手,说道:“你俩小娃娃,别为我这老婆子瞎操心了,自个儿去周边玩玩儿就行了。”
小仙可没有因为老婆婆的这句话就灰心丧气,他矮身蹲下,平视着老婆婆,特别诚恳地说:“婆婆呀,您可别瞧我们年纪小,其实我们经历的事儿可多了,说不定真能帮上忙嘞。我们走到处游历,啥样稀奇古怪的事儿没遇见过呀,没准儿就能找到您孙子的一点儿线索呢。”
老婆婆听了小仙的话,微微愣了一下,眼睛里闪过一丝好像有点儿松动的神情,不过很快就又恢复了平静,只是小声嘟囔着:“你俩小娃娃能有啥法子,这村子周遭大伙都翻了个遍。”
璟伤也走上前去,和声细语地说:“婆婆,不试试的话心里总归是不踏实的呀。您就跟我们讲讲您孙子平日卖货都去啥地方,就算是一些小细节,说不定对我们来说就是能解开谜团的关键呢。”
老婆婆沉默了好一会儿,像是在心里琢磨着要不要相信这两个年轻人。或许她想,多说几句也没啥大不了的,毕竟现在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她缓缓地张开嘴说道:“我那孙儿啊,往常都是去村子东南处的镇上集市。他跟我讲那儿人多,货物也卖得顺畅。前几天和村里小伙子一同去那,到了那儿还没半天呢,就跟其他小伙说自己要去为我这个老婆子买点补品,然后把货物放下,独自一人先离开了。可那些小伙子等了老长时间,他都没回来,去镇上的铺子问了,也都说没看到他,哎.......”
小仙与璟伤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满是疑惑,当下就决定要去找更多的线索。他们向老婆婆问清楚了和她孙子一起去镇上的小伙子家在什么地方,老婆婆缓缓地抬手,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和老婆婆告了别,又好好地安慰了她几句之后,小仙和璟伤就匆匆忙忙地朝着那几家走去。一路上看到的都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一家家院子的柴扉半掩着,时不时能听到院子里传来鸡叫狗吠的声音。
可等他们一家一家地走访完之后,却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那些小伙子们说的话简直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都是在重复着之前大家都已经知道的那些事儿,一点儿新的线索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