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武英殿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武英殿 > 第3章 话龙兴燕邸建首善 立东宫文武生龃龉(3)

第3章 话龙兴燕邸建首善 立东宫文武生龃龉(3)

加入书架
书名:
武英殿
作者:
钟月玄晖
本章字数:
6928
更新时间:
2024-11-19

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猜想着,作为礼部尚书的李至刚一定是受了皇上的密旨才敢 语出惊人,否则,这样的惊天之语他怎敢随便说出呢!既是皇上的意思,就不能有不力赞 的淡然,身为近臣,责无旁贷。

“李尚书所言甚是。”陈瑛第一个站出来回应李至刚,“臣也久有此意,北平为陛下 龙兴之地,南控幽燕,北捍溯漠,山川形胜。为国之新京,和中都、南京遥相呼应,为子 孙万代之计。”

“臣赞同,”“臣也赞同,”接着,武班之首的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也站出来唱 和,引来了武班的一片赞同之声;大势所趋,别无选择,文班之首的道衍、蹇义、金忠等也纷纷赞成,李至刚的星星之火在片刻的寂静沉默之后顿成燎原之势。

永乐长舒了一口气,目视前方,万千江山尽收眼底的恢宏,在心中隐藏已久的一桩大 事于不经意间水到渠成般的完成。他满意地用温和的目光抚慰着李至刚、陈瑛等文武群臣, 最后又在李至刚的身上落定,潇洒的把大胡子一甩:“李至刚所倡建北平为首善之意,既 是对北平形胜的认同,也是对朕经营了二十年的燕邸的肯定,朕很欣慰。众卿之意即朕之 意,即日起颁诏天下:升北平为北京,先以为行在,设国子监;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辖北京周边兴和、东胜、涿鹿等六十卫、所;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辖通州、霸州、涿州、 蓟州等四州,大兴、宛平、良乡、顺义、房山等二十二县;着原北平按察佥事杨忝为府尹, 刑部发流罪以下垦田北京;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于北京;平江伯陈瑄督 舟师浮海运饷至北京、辽东。建北京宫殿之事以后叙及。罢北平布政使司,建北京行部, 掌布政司庶务;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官军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皇上圣明!”耳旁是一片齐整整的赞誉。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迁民以及海运,永 乐侃侃而谈,胸有成竹,显然不是臣下今天提及了他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有部署不 知早已谋划多久了。李至刚本为徇私而阿谀逢迎的话题正中了他的下怀。

永乐话锋一转道:“朕有今日,纵不会忘了身冒矢石、万死一生的从征将士。事定功 成必报以爵赏,坐拥天下当共享荣华,此朕报旧恩之心,昭昭然矣!然亦有不思困苦艰难 之辈,触犯刑宪,已谪令屯戍边疆。痛定思痛,念其前日之劳绩,朕心有所不忍,今日特 加矜贷,官复原职,军复原伍,再有犯者,休怪《大明律》不认旧人。”

一部分靖难时的从征将士,仗着燕王当了皇帝了,居功自傲,尾巴翘到天上,无端生 事,凌虐小民,明目张胆挑衅法律,与官府抗衡,永乐不得不加以整治。淇国公丘福、同 安侯火真一次次求情,想起当年天昏地暗、血沃劲土的疆场,永乐的心就软了,用皇恩开 释了近百名有罪的军官和士兵,对功臣的法外开恩溢于言表。文臣们抵制,交章弹劾,所 以,他也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场合略作解释,平复了算了事。

“周王两次上表请立太子,”通政使赵彝奏道,“周王说,储二之建,所以定图,本 系人心,其任甚不轻也……”

周王是永乐的同母弟弟,在兄弟中最亲,五弟这是第二次催他了,可他有他的想法, 听了赵彝的奏述,默不作声。

“老将军镇远侯顾成从贵州上表,伏愿皇上早立东宫,以定国本,副理万机,永安宗 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

“知道了!”没等他读完,永乐重重地甩出了三个字,他不想就此事再听什么表章聒噪,更不想议论,就想着马上散朝,遂沉着脸道,“诸位还有他事吗?”

“陛下即位已一年有余,储君虚位,为臣心下不安啊!”兵部尚书金忠站出来,还是 揪住此事不放。也就是和皇上往日的燕邸私交,否则,谁敢触这个霉头!

永乐即位后,原世子朱高炽仍留守北平,次子高阳王朱高煦镇守开平,基本上维系了 靖难时高炽留守、高煦出征的格局。论战功,高煦略胜一筹,但守卫北平、以转运粮草高 炽也是功不可没。以金忠为首的文人们赞成立嫡以长,心向高炽。而高煦长期随父亲出征, 就好像是他为日后做铺垫而故意制造出的场景一样,父亲几次濒危都是他及时赶到,救驾 成功,那种上阵父子兵的感奋和悲喜交集,据说永乐当即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淇国 公丘福等因和高煦脾气相投,又长期在一起,耳鬓厮磨,因而形成了心向高煦的武人派。

“皇上是该考虑立太子的事了!”金忠一说,丘福马上附和,说的虽是一件事,似 乎挺和谐,但两个人心中都有自已的人选。接着,蹇义、解缙和怀庆长公主的驸马王宁等 大臣也出班奏请册立皇太子。

不愿听什么,偏来什么,永乐眉头紧蹙,青筋突兀,强压心头之火,不悦道:“列位 臣工的表章朕已御览,但朕也多次说过,长子高炽虽有仁厚之德,然未经历练,智识浅陋, 朕正在咨求四方贤达辅导,以长其学问。诸位为国家社稷着想,一片忠心,朕甚欣慰,” 他环视一下众人,不等他们说话,遂道,“朕坐时太久,身体不适,需回宫歇息一会儿, 散朝。”

“散朝——”黄俨好听的一声喊,扶皇上站起,走向便殿,结束了一个众人翘首、而 皇上拿不定主意的尴尬:他心仪高煦,却又没法说。

扯到了议立太子的事上,皇上不高兴,李至刚没法跟去说自已的家事,他怅然地站在 武英殿的御座下,望着高高的、镂空的藻井,若有所失。

天色灰蒙蒙的,雾气笼罩,半明半昧,潮湿而寒冷,再没有了前几日阳春三月的灿烂。 从早晨言事几近正午,永乐确实有些累,用过午膳,想在便殿里小憩一会儿,准备下午的 午朝。但他怎么也睡不着,立太子之事真的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了,纠结成团,越理越乱, 那股劲过不去,他干脆坐起来,斜倚在锦被上,闭目沉思。

建文四年六月,由他发难的靖难之役结束,燕军攻下南京,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不知 去向,他这个在北平蛰居了二十年的燕王坐上了大明王朝皇帝的宝座,年号永乐。不久, 就有人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但他的心倾向于二儿子朱高煦,却又不合宗法礼 教,便以长子高炽“德业未进”来搪塞。

转眼就到了永乐二年的春天,立储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朝堂之上,就连南京街巷闾里的老百姓都在议论着。有的说皇帝肯定立长子,说是某某大臣管家的亲戚说的;也有的说皇帝要立次子高阳王,没听那满大街的小孩都在唱着一句“日照山河里,阳光映帝京” 的童。说这“日照”和“阳光”就说的高阳王朱高煦,至于怎么个解释大家虽似懂非懂, 但却坚定地认为那是和皇家老二连在一起的。仔细想来,高阳王的高阳和他名字中的高煦 以及那两句童谣还是有些瓜葛的。

永乐育有四子五女,一子早夭,几个儿子都是皇后徐仪华所生。长子朱高炽生于洪武 十一年,次子朱高煦小高炽二、三岁,三子朱高燧则又小高煦四、五岁。三个儿子虽一母 所生,年龄相差也不大,但性格为人迥异到天壤之别,真应了那句话,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长子朱高炽,性情温顺,仁厚孝友,本当是青春勃发的壮岁旌旗之时,怎奈体态肥盈, 身体虚弱,走路爬坡都十分吃力。靖难时,永乐带兵在外,只能命他留守大本营的北平, 而让性情凶悍、弓马娴熟、颇有武略的、十六、七岁的次子高煦跟在左右。高煦也是不负 父王的厚爱,勇猛拼杀,不仅战功卓著,还几次于危难之际成功救驾,听了许诺,高煦更 是舍命苦战了。如今得了江山,那战场上的许诺还算不算数?但废长立幼,又与两千年的 宗法礼制相悖。永乐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痛苦抉择中。

看的出来,文武大臣们已明显地分为两派,文臣大多倾向长子朱高炽,部分武臣则倾 向二子朱高煦,当然都各有理由,而更多的人则不愿搅进皇家的太子之选中,或是不言, 或是虚以委蛇,假惺惺劝皇上早立太子,实际上则事不关已的心态。

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武臣派,和高煦是生死与共的沙场知已,两人携手打出了不少漂 亮仗,患难之交,情真意切。何况他又亲眼目睹了当时燕王对高煦的喜爱,揣测帝意,毫 不隐讳地赞成立高煦为太子。而以兵部尚书金忠为首的文臣,对高炽十分了解,关系也密 切,所以愿立高炽为太子,常在永乐面前说起古之立幼废长的兴衰之事。

文武大臣各执一词,都有道理,弄得永乐没法断下决心。他也记不清多少人、多少次 说这件事了,每一次提及都被他搪塞了没有结果,但事情的脉络却越来越清晰了。

憋了近两年,永乐纠结了几百日,拖已不是办法,与其黑沉沉孕育着满城风雨,倒不 如让那明亮的闪电划破夜空,暴雨倾盆,享受雨中的畅快,享受雨后的清新。天大的主意 就在这卧而不眠的一瞬中敲定,永乐撩锦被下床,临视午朝,午朝后,吩咐黄俨把阁臣和 尚书蹇义、金忠,武臣丘福、朱能,皇亲王宁找来便殿,明确了商议确立太子的大事。

几个亲近的文武大臣陆续到齐,永乐赐座,捋了捋长髯,静下心来,小内侍马云给皇 上上完茶,知趣地出去,关了殿门,只有黄俨在门外紧紧守着,虽一副忠诚不二的卫士样 子,若无其事却心神不宁,他要第一刻得知议立太子的最新消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