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朱元璋面露难色,双唇嗫嚅着,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尽管他心里清楚,眼前这位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然熟知大明的历史过往,可此刻要他亲口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道出,实在是令他感到难为情。
然而,李世民目光如炬,一眼便看穿了朱元璋的心思。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调侃道:“瞧老朱你这般模样,不用猜都能知晓,定然是那朱祁镇吧。想必你们这次这么着急,肯定是要主动前往正统一朝吧,就和当初来我大唐一样?”
朱元璋听后,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之色,但最终还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默认。
李世民见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朗声道:“既如此,那此番行程必定少不了我的参与!我即刻派遣三万精锐的玄甲军随你们一同出征,助尔等一举击溃那可恶的瓦剌!
不必推辞,昔日你们曾助力我大败突厥,如今也该轮到我出手相助了。小耗子,以你的能耐,要悄无声息地带走这些士兵想来并非难事,对吧?”说罢,李世民满怀期待地望向一旁的唐浩宇。
唐浩宇微笑着点了点头。
“好!那就这么定了!老朱,且在此稍候片刻,朕这就去筹备相关事宜!”话音未落,李世民迅速从怀中掏出一张精致的名片,口中念念有词。
刹那间,一道耀眼的光芒闪过,李世民的身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原地仍处于茫然状态的始皇帝嬴政。
嬴政一脸懵懂地杵在那儿,半晌回不过神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伸手轻拍了一下身旁的唐浩毅,疑惑地问道:“这究竟是发生了何事?为何他们二人来去匆匆,朕竟是全然摸不着头脑。”
“其实就是……”随后,唐浩毅深吸一口气,面色凝重地开始讲述起朱祁镇所遭遇的事情。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道出,包括朱祁镇如何被瓦剌人俘虏、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目前的困境等等。
听完唐浩毅的叙述后,始皇帝微微皱起眉头,沉思片刻之后,缓缓开口说道:“这样啊,那不如也让朕带上大秦铁骑一同前去吧!以大秦铁骑之威猛,必能一举击溃那些可恶的瓦剌人。”
始皇帝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霸气,但朱瞻基却连忙摆手摇头,笑着回应道:“始皇帝陛下,万万不可啊!此次出征,我方的兵力已然足够众多。
而您的大秦铁骑还肩负着防御北方和南方的重任,如果贸然调走,恐怕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危。所以这次就不劳烦您亲率大军出征了。
不过,如果您愿意一同前往的话,可以和我们一起前行。毕竟,您那强大无比的裂空座若是能够在众人面前展露一番神威,必定可以狠狠地震慑住那些嚣张跋扈的瓦剌人!”
听到朱瞻基这番话,始皇帝不禁露出一丝微笑,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好,那朕就听你的安排!”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唐浩毅便紧紧跟随在朱元璋、朱棣和朱瞻基这三位帝王身后,分别奔赴洪武、洪熙、宣德三个朝代。
他们凭借着骑拉帝纳神奇的反转世界能力,成功地将每个朝代的十五万兵力逐一收纳进反转空间之中。
如此一来,总共四十五万精锐之士便集结完毕,只待一声令下,便可踏上征讨瓦剌的征程。
据老朱所说,这还是因为时间太急,只能带上这么多,不然的话,他非得把应天府周围的兵力全给调过来。
收完大明的军队之后,唐浩毅马不停蹄地赶往大唐。他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实力和神秘的能力,成功将李世民麾下那威震天下的三万玄甲军收入了反转世界之中。
在挑选随行的武将时,唐浩毅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带上蓝玉、洪熙时期的朱高煦与朱高燧,以及来自大唐的猛将秦琼。
这四位将领皆是身经百战、勇冠三军之人,有他们相随,此次行程必定会顺利许多。
与此同时,明朝正统十四年,局势动荡不安。孙太后高高地站立在龙椅旁边,她面色凝重,目光冷淡地俯瞰着下方的一众文臣武将。此刻,大殿之内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
就在不久之前,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爆发了。明英宗朱祁镇不幸被俘,数十万精锐大军全军覆没,就连历经四朝的老臣英国公张辅也壮烈战死沙场。
这个噩耗传至京城,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混乱与恐慌之中。
那些未曾跟随朱祁镇出征的文臣武将们个个如惊弓之鸟,人心惶惶,不知该如何应对当前这危局。
孙太后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对着下方的众臣子高声喊道:“如今国家面临如此困境,是战,还是求和?诸位爱卿,快快商讨出一个对策来!”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久久不散。
随着孙太后那威严而又略带焦虑的话音缓缓落下,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主战派与主和派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般,展开了一场激烈且近乎疯狂的争论。
主战派的大臣们个个义愤填膺,挥舞着手臂,慷慨激昂地陈述着自已主张出兵抗击瓦剌的理由。
他们认为,大明王朝历经数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如今怎能对区区瓦剌示弱?若不坚决抵抗,不仅有损国威,更会令天下百姓心寒。
主和派则一脸忧虑,言辞恳切地表示,当前局势严峻,敌我力量悬殊,贸然开战只会导致生灵涂炭、国家危亡。
倒不如先以金银珠宝等厚礼安抚瓦剌,换回被俘的朱祁镇皇帝,待日后时机成熟,再徐徐图谋复国之计。
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都坚信自已的观点才是拯救大明于水火之中的良策。一时间,朝堂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吵得孙太后头昏脑涨,一时之间竟也难以决断究竟该如何取舍。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太后最终还是倾向于主和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