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很快来到一九五零年秋,中国正在经历新中国的几件大事,在国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剿土匪,在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艰苦卓越地,与以美帝国主义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战斗。这天,五通乡政府和志愿军征兵工作组,在全乡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适龄青年参加志愿军。
父亲内心开始蠢蠢欲动,背着母亲和妹妹,偷偷溜到乡上,来到征兵处报名。征兵处的工作人员一看到父亲身材高大,足足一米七八,在西南地区实属罕见,不禁心生欢喜,赶忙询问父亲的年岁几何,尊姓大名。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可让父亲犯了难,他稍稍停顿后,面露难色地对那位同志说道:“大家平时都喊我杨二娃,至于这到底是不是我的本名,我自已也不太清楚。另外,我还想请教一下,参军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条件?”
征兵处的同志见状,便十分耐心地向父亲解释起来:“咱们志愿军征兵主要接纳 18 至 22 岁之间的适龄青年人,若是家中是独子,或者存在困难情况的,原则上是不接收。”
父亲万万没有想到参军居然有如此繁多的限制条款,刹那间变得犹豫不决起来。此时,征兵处的同志留意到父亲正在踌躇不前,实在不愿错过如此优秀的当兵苗子,遂关怀备至地追问道:“您今年多大啦?是家里的独子?家里有困难吗?”
旁边几位熟识父亲的老乡纷纷插话道:“杨二娃可是家中的独苗啊!他父亲一早就死了,家里还有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一个年纪尚小的妹妹需要照料,恐怕不适合去当兵喽。”
同志听到这些,显然有些失望,一个难得的好兵料子就要失之交臂了。这时,父亲家族的一位老叔走过来,对征兵的同志说道:“同志,你让二娃去吧,他家是雇农出身,是个苦命的孩子,5、6岁就开始帮人打工,从小就受得苦,十几岁就没得爹,母亲又多病,还要带着一个年幼的妹妹。有今天的生活,全靠党和政府,让他去,他一定能成为好战士。他家里有我们在,政府给他们分了土地,生活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他参军就是要报效党,报效政府,你们就收下他吧!”
一众人也是一阵附和,有认为应该让杨二娃参军当兵,实现他的抱负的。有认为不应该同意他去当兵的,要照顾他家的特殊情况。
征兵处的同志被大家的热情感动了,与乡里的干部简单商量后,同意让父亲报名,只要合格,就让他参加志愿军。随后,同志说道:“杨二娃,这个显然不是名字,你回去问问你妈妈,让她给你取一个名字再来报名。”
父亲的老叔走上前,对征兵的同志说道:“二娃确实没有名字,不过,按照咱杨家的字牌,他是兴字辈,就叫他杨兴好了,不必再回去跑一趟,嫂子也取不出什么好名字!”
征兵同志点点头,再次与乡里的干部沟通后,说道:“就这样,你就叫杨兴,我给你写上。对了,你今年多大了?”
面对同志的询问,父亲想起刚才同志说的只征召18—22岁的适龄人,自已已经23、4了,显然不符合条件。为了避免再一次麻烦,父亲机灵地对同志说:“我今年18岁!”
经过简单的体检,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带着乡里发的红花,高兴地回到家里。杨二娃当兵的消息很快在青龙坪传开了,周围邻居和老家的长辈亲戚都赶来了,乡里考虑父亲家里的情况,特意送来一百斤大米和一些粮油,老家一个较近亲的叔伯甚至带来一点新鲜的猪肉,准备给杨二娃饯行。
母亲显然不情愿杨兴离开自已到异国战场上,那可是要死人的,妹妹还几岁,家里没钱,也不能上学,她童真地望着哥哥,接过哥哥特意给她买的一小块薄荷糖。
在所有人都散去后,家里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拉着杨兴的手,低声哀求道:“二娃,你能不能不去当兵啊,你走了,我和你三妹可怎么办啊!”
杨兴握住母亲的手,满怀深情地对她说:“母亲,我必须去,我们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现在的我还在每天找活干,也许跟父亲一样,在干活时受伤,您和妹妹恐怕也.....”
父亲短暂停顿后继续道:“现在,我们分得了土地,除了交公粮部分,家里还有不少盈余,妹妹也能穿上花布衣服。这些都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毛主席说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下一步就是要侵略我们,我们必须保卫来之不易的幸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不能忘本,我们家没有什么可以支持党和国家的,就让我去吧,那怕战死,您和妹妹也是烈属,政府会妥善照顾你们。”
杨兴已经下定了决心,哪怕牺牲在战场,也要报效国家,报效党,报效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母亲说不过杨兴,只得一边哀叹着,一边在昏暗的灯光下,为自已的孩子,连夜赶制一双结实的布鞋,这双布鞋,也是我的奶奶唯一流传下来的遗物。
就这样,父亲杨兴参加了志愿军,后来分配到63军188团3营15连,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