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淡回到御书房,眉头紧锁。
朝堂上的争论让他意识到,改革的阻力远比想象中更大,尤其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角落,例如——书院。
这些年来,书院的先生们抱着陈旧的教材,教出的学生也大多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
他揉了揉眉心,唤来贴身太监:“去,把赵夫子请来。”
赵夫子匆匆赶到,神情忐忑。
皇上单独召见,不知是福是祸。
“皇上,不知召老臣有何吩咐?”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赵云淡放下手中的奏折,直视着他:“朕在想,书院的先生们,是否也该有些新气象了。”
赵夫子脸色微变,心中咯噔一下。
皇上这话是什么意思?
莫非是要对书院下手?
“皇上,书院的先生们皆是饱读诗书之辈,为国培育了无数人才……”
“饱读诗书?”赵云淡打断了他,语气带着一丝嘲讽,“可他们教出的学生,却只会吟诗作对,不谙世事。朕需要的是能为国效力,能推动国家进步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写华丽文章的空谈之士。”
赵夫子听出了皇上话里的不满,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深知,皇上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离开御书房后,赵夫子立刻召集了书院几位老先生。
昏暗的书房内,气氛凝重。
“皇上要改革书院,诸位怎么看?”赵夫子开门见山。
一位白发老先生重重地哼了一声:“改革?改什么?我等在书院教书育人数十年,岂容他一个黄口小儿指手画脚!”
“就是!皇上这是要断了我们的活路啊!”另一位老先生也附和道。
“皇上想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一些年轻教师……”赵夫子将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众人。
“提高待遇?吸引年轻教师?”一位老先生冷笑一声,“分明是想用这些年轻人取代我们!”
“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赵夫子眼中闪过一丝阴狠,“明日,我等便联名上书,请求皇上收回成命!”
夜深了,皇宫里一片寂静。
赵云淡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心中却波涛汹涌。
他深知,这场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荆棘。
翌日清晨,一封联名上书递到了赵云淡手中。
他缓缓展开,上面赫然写着书院众先生的签名,请求皇上收回改革书院的成命。
赵云淡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朕,倒要看看你们能玩出什么花样。” 他将奏折扔到一旁,拿起笔,开始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写画画……“传令下去,”赵云淡放下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明日早朝,朕要宣布……”
赵云淡在早朝上,没有理会那封联名上书,而是直接宣布了书院改革的详细方案。
他提高教师待遇,承诺提供优厚的俸禄和住房,并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奖励教学成果突出的先生。
他还提出引进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先生们走出书院,实地考察,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
这一方案立刻引起了朝堂上年轻官员们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表示支持皇上的改革。
消息传到书院,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
一些年轻的教师,例如林秀才,对皇上的改革充满了期待。
林秀才一直渴望改变书院陈腐的教学模式,他认为皇上的改革恰逢其时。
“皇上圣明!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改革!”他激动地对周围的同僚说道。
然而,老先生们却更加坚定了抵制的决心。
王大儒更是暗中找到了赵夫子,为他出谋划策。
“皇上年轻气盛,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待他热情消退,此事自然不了了之。”王大儒抚着长须,语气阴沉。
几日后,赵云淡携皇后廖玲一同前往书院视察。
廖玲看着赵云淡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爱意。
她悄悄地为他披上一件外衣,轻声道:“皇上要注意身体。”赵云淡握住她的手,给了她一个令人安心的微笑。
在书院里,赵云淡与年轻教师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改革。
林秀才激动地向皇上阐述了自已的教学理念,赵云淡频频点头,表示赞赏。
这一幕落在赵夫子眼中,让他心中更加不安。
他与王大儒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担忧。
视察结束后,赵云淡和廖玲漫步在书院的花园里。
“玲儿,你觉得这次改革能成功吗?”赵云淡突然问道。
廖玲轻轻一笑,“皇上英明神武,定能成功。”她顿了顿,又说道,“只是……” 她欲言又止,看向远处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
“怎么了?”赵云淡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眉头微微皱起。
廖玲收回目光,压低声音说道:“皇上,我看到赵夫子与王大儒在角落里窃窃私语,恐怕他们在密谋什么。”赵云淡眼神一凛,“朕知道了。”
王大儒捋着胡须,得意地对赵夫子说道:“皇上太年轻,不懂得变通。这书院的规矩,岂是说改就能改的?咱们只需联合其他先生,联名上书,皇上又能奈我何?”赵夫子面露难色:“可是,皇上已经提高了先生们的待遇……”王大儒不屑地哼了一声:“不过是些蝇头小利!读书人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咱们要的是学术的纯粹,是传统的传承!”他身旁的吴举人连忙附和:“王老先生说得对!皇上此举,分明是扰乱学术,动摇国之根本!”
另一边,林秀才正和几个学生热烈地讨论着书院改革。
“皇上提出的实践教学,真是太棒了!我们终于可以走出书院,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一个学生兴奋地说道。
林秀才点头道:“是啊!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他顿了顿,又说道:“皇上还承诺,会引进新的教材,聘请新的先生,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话引起了周围学生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支持皇上的改革。
然而,书院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
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赵云淡回到皇宫,眉头紧锁。
他深知改革的阻力巨大,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他提笔写下一道圣旨,内容却并非关于书院,而是……科举!
他将圣旨递给身边的太监,语气坚定:“传令下去,即日起,朕要推行科举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