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79 回名为 “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
以下是此回具体分析:
1、情节发展:
曹丕继位后的权力巩固:
曹操病故后,长子曹丕顺利继位。
曹丕一上台,就开始着手巩固自已的权力地位。
他对于可能威胁到自已统治的人十分警惕,尤其是自已的弟弟曹植。
因为曹植才华横溢,在曹操生前就很受喜爱,曹丕担心曹植会与自已争夺王位,所以一直想要找机会打压他。
当得知曹植和另一个弟弟曹熊没有回来奔丧时,曹丕便以此为借口,下令捉拿二人问罪。
曹植七步成诗:
曹丕派许褚将曹植缚至殿前,准备治他的罪。
卞夫人得知后,哭求曹丕放过曹植,称若杀了他自已死不瞑目。
曹丕心生犹豫,但又不想轻易放过曹植,于是给曹植出了一个难题,让他在七步之内以 “兄弟” 为题作诗一首,如果作不出来就杀头。
曹植在极端悲愤的情况下,张口就吟出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的悲哀,也打动了曹丕,最终曹植免死。
刘封之死:
另一边,刘备因关羽被东吴所杀,悲痛欲绝,想要兴兵伐吴问罪。
此时,廖化劝刘备处斩刘封、孟达,因为他们没有及时救援关羽。
不料消息走漏,孟达降魏,并劝刘封也投降。
刘封不肯,率部与孟达交战,结果大败而回。
回到成都后,刘备认为刘封不念叔侄之情,没有救援关羽,又加上刘封曾拒绝孟达的劝降,担心他日后会叛变,于是决定将刘封拿下问斩。
2、人物刻画:
曹丕:
心狠手辣、嫉妒多疑:曹丕在这一回中充分展现了他的狠辣和多疑。
他对自已的弟弟曹植充满了嫉妒和忌惮,仅仅因为曹植有才华且可能威胁到自已的地位,就想置他于死地。
在母亲卞夫人的求情下,他虽然暂时放过了曹植,但内心的嫉妒和疑虑并未消除,这显示出他的心胸狭隘和冷酷无情。
工于心计、善于权谋:曹丕在处理曹植的问题上,既想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又不想落下一个残害兄弟的恶名,所以他让曹植七步作诗,给自已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工于心计和善于权谋,懂得利用机会来达到自已的目的。
曹植:
才华横溢、性情纯真:曹植的才华在这一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能够在七步之内作出如此精彩的诗句,可见其文学天赋之高。
同时,他的性情纯真,不善于政治斗争,在面对曹丕的迫害时,只能以诗来表达自已的悲愤和无奈,这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单纯。
刘封:
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刘封作战勇猛,但在政治上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他没有及时救援关羽,给自已埋下了祸根。
在面对孟达的劝降时,他又过于固执,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局势,导致自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被刘备所杀,这体现了他的智谋不足。
刘备:
重情重义但又矛盾复杂: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关羽是他的结义兄弟,关羽之死让他悲痛欲绝,想要为关羽报仇。
但在处理刘封的问题上,他又表现出了矛盾的一面。
一方面,他认为刘封没有救援关羽,违背了叔侄之情;
另一方面,刘封毕竟是他的养子,多年来跟随他南征北战,也有一定的功劳。
最终,刘备还是选择了斩刘封,这既体现了他对关羽的情义,也反映了他在政治利益和个人情感之间的艰难抉择。
3、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一回中,曹植和刘封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植虽然面临着曹丕的迫害,但凭借自已的才华和智慧,最终保住了性命;
而刘封则因为政治上的失误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最终落得个被斩的下场。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的不同,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诗歌的运用:曹植的《七步诗》是这一回的一大亮点,诗歌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生动的表达,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罗贯中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才华,也深刻地揭示了兄弟之间相残的悲哀,使读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诗歌的运用也为故事增添了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4、历史意义与影响:
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这一回通过曹丕对曹植的迫害以及刘备斩刘封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权力而不择手段、兄弟相残、叔侄反目的残酷现实。
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中屡见不鲜,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对其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曹植的才华在这一回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的《七步诗》不仅让他保住了性命,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才的价值。
在三国时期,人才是各个势力争夺的重要资源,罗贯中通过这一情节,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