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名为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以下是本回详细分析:
1、背景局势:
曹操方面:刘备进位汉中王,曹操听闻后大怒,欲起兵讨伐。
此时关羽进攻襄阳、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率领七军前往救援,庞德主动请缨为先锋。
曹操因庞德原是马超部下,其兄庞柔也在刘备阵营,对庞德的忠心有所怀疑,但庞德免冠顿首、流血满面,立重誓并抬棺出战以表忠心,曹操最终同意他为先锋。
关羽方面:关羽在刘备称汉中王后,奉命进攻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之前已取得一定战果,威震华夏,曹军对其颇为畏惧。
2、情节发展:
庞德抬榇出战:
庞德为消除曹操的疑虑,抬着一口棺材上战场,表明自已要么杀死关羽,要么被关羽所杀,决一死战的决心坚定。
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勇猛无畏,也让曹军上下对他的勇气钦佩不已。
他与关羽交战,两人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连关羽都不禁盛赞庞德的武艺。
第二天两人再次交战,庞德使用拖刀计,关羽一眼识破,但因过于自信和轻视对手,没有躲避,被庞德一箭射中左臂,跌落马下。
若不是关平及时出阵救援、于禁鸣金收兵,关羽恐有性命之忧。
于禁嫉贤妒能:
于禁作为七军统帅,看到庞德与关羽交战占了上风,心中忌惮庞德立下大功,盖过自已的威风,于是多次阻挠庞德的追击。
这种嫉贤妒能的行为,为曹军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后来于禁不顾庞德的反对,将军队屯扎在罾口川。
此处地势险隘,且靠近襄江,一旦江水上涨,曹军将面临被水淹的危险。
关羽水淹七军:
关羽受伤后,一面养伤,一面观察曹军的部署和地形。
他发现襄江水位上涨迅猛,而曹军又扎营在低洼之地,于是心生一计。
他命令士兵堵住各处水口,待江水蓄积到一定程度后,决堤放水。
当夜风雨大作,关羽趁机乘船进攻。
洪水冲入曹军营地,曹军顿时大乱,士兵们被水淹没,死伤无数。
关羽率领蜀军趁势掩杀,曹军毫无抵抗之力。
此役中,关羽生擒了于禁,斩杀了庞德。
于禁贪生怕死,选择投降;
庞德宁死不屈,大骂关羽,最终被关羽所斩。
3、人物刻画:
关羽:关羽在这一回中依旧展现出了他的勇猛和傲气。
他与庞德交战,起初对庞德有些轻视,但在战斗中也认可了庞德的实力。
中箭之后,关羽仍想上马再战,可见其不服输的性格。
不过,他的傲气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同时,关羽善于观察战局,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成功实施水淹七军的计策,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庞德:庞德是一个忠勇之士,他不顾曹操的疑虑,毅然抬棺出战,与关羽死战,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忠诚。
即使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丝毫退缩,最终宁死不降,其气节令人敬佩。
于禁:于禁的形象在这一回中被刻画得较为负面。
他嫉贤妒能,为了自已的利益不顾大局,多次阻挠庞德的行动,导致曹军错失战机。
在被水淹后,他又贪生怕死,选择投降,与庞德的宁死不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事件影响:
对蜀汉: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使蜀汉的声势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不仅巩固了蜀汉在荆州的统治,也对曹魏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让曹操一度产生了迁都以避关羽锋芒的想法,极大地提升了蜀汉的威望和影响力。
对曹魏:此役是曹魏的一次重大失败,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将领,于禁的投降也让曹魏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曹操对将领的任用和指挥能力受到了质疑,同时也让曹魏内部对关羽产生了恐惧心理。
对东吴:关羽的胜利引起了东吴的警惕和不安,东吴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荆州的局势,为后来东吴偷袭荆州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