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演义
细说三国演义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细说三国演义 > 第44章 诸葛亮激周瑜抗曹

第44章 诸葛亮激周瑜抗曹

加入书架
书名:
细说三国演义
作者:
吹牛小都督
本章字数:
2514
更新时间:
2024-11-18

《三国演义》第 44 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本回是赤壁之战前期的关键情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情节发展:

孙权的犹豫:曹操大军压境,东吴面临着战与降的艰难抉择。

孙权内心矛盾,虽被诸葛亮激起了联刘抗曹的雄心,但属下众官见解不一,他自已也担心寡不敌众,对打败曹操信心不足,所以再次陷入犹豫不决之中。

这种矛盾的心态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突出了局势的紧张和复杂。

周瑜的态度不明:周瑜作为东吴的重要将领,是决定东吴是否抗曹的关键人物。

他回到柴桑后,面对东吴文官武将的询问,时而附和张昭等主降派说 “吾亦欲降久矣”,时而又赞同程普等主战派 “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让人捉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也初步展现了周瑜聪明而机警、矜持而自负的性格特点。

智激周瑜:诸葛亮深知周瑜是主战派,但为了坚定周瑜抗曹的决心,故意采用激将法。

他对周瑜说曹操南下是为了得到江东二乔,建议周瑜将二乔送给曹操以退敌。

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因为小乔是他的妻子,他自然不能忍受这种侮辱。

诸葛亮的激将法成功地让周瑜说出了自已抗曹的真实想法,也为孙刘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物塑造:

诸葛亮:这一回进一步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他善于洞察人心,准确地把握了周瑜的性格和心理,巧妙地运用激将法达到了自已的目的。

他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在与周瑜的交锋中始终占据着主动,体现了他作为杰出军师的才能和风范。

周瑜:周瑜的形象在这一回中更加丰满。

他表面上态度不明,实际上心中早有定论,只是在等待时机。

他的故作姿态既显示了他的谨慎和机智,也反映了他对局势的审慎思考。

当被诸葛亮激怒后,他的愤怒和坚决表现出了他对妻子的爱护以及对曹操的痛恨,同时也表明了他抗曹的决心。

孙权:孙权在这一回中仍然表现出年轻君主的犹豫和矛盾。

他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缺乏果断,需要依靠周瑜等大臣的意见。

但他最终能够听取周瑜的建议,决定破曹,也显示出了他的一定的领导能力和识人之明。

文学手法:

悬念设置:作者通过周瑜态度的不明朗,营造了强烈的悬念,让读者急于知道周瑜的真实想法,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这种悬念的设置也为诸葛亮的智激周瑜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跌宕起伏。

语言艺术:这一回中的人物对话精彩绝伦,充分展现了《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魅力。

诸葛亮的言辞巧妙,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进行攻击;

周瑜的回应则既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又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

鲁肃在两人之间的插话,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历史意义与影响:

推动赤壁之战的爆发:这一回是赤壁之战的前奏,为后续的战争情节做了重要的铺垫。

诸葛亮成功激将周瑜,使得孙刘联盟得以形成,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对抗曹操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价值:“智激周瑜” 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桥段,被后人广泛传颂和演绎。

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谋略,也表达了人们对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