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演义
细说三国演义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细说三国演义 > 第 27章 千里走单骑

第 27章 千里走单骑

加入书架
书名:
细说三国演义
作者:
吹牛小都督
本章字数:
3168
更新时间:
2024-11-18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名为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情节发展:

起因:刘备与关羽在下邳失散后,关羽无奈暂归曹操。

曹操对关羽极为赏识,上马金、下马银,封其为汉寿亭侯,试图以此收买关羽,但关羽始终心系刘备。

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踏上寻兄之路,因未获曹操批准,一路上遭到曹操部下的阻拦。

他先后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关,斩杀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员大将。

每一关的守将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应对方式,比如东岭关的孔秀索要通关文凭,见关羽拿不出便阻拦,被关羽直接斩杀;

洛阳的韩福、孟坦试图用暗箭加害关羽,也被关羽识破并杀死;

汜水关的卞喜假意迎接关羽,实则想在镇国寺中加害他,幸得寺中僧人普净提醒,关羽才得以幸免并斩杀卞喜;

荥阳的王植想放火烧死关羽,同样被关羽识破后斩杀;

滑州的秦琪更是自不量力,阻拦关羽,被关羽轻松斩杀。

情节高潮:整个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紧张刺激,高潮不断。

关羽以一人之力,面对重重阻碍和敌人的攻击,毫不畏惧,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化险为夷,将曹操的六员大将斩于马下,充分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忠义。

特别是在荥阳,关羽误以为王植是好意款待,放松了警惕,差点中了王植的圈套,情节的转折和紧张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而在斩杀秦琪后,关羽终于摆脱了曹操势力的范围,即将与刘备重逢,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人物塑造:

关羽:这一回是关羽形象塑造的重要篇章,将他的忠义和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羽面对曹操的厚待,始终不为所动,一心只想回到刘备身边,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

在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他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也绝不退缩,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例如,在面对众多守将的阻拦和攻击时,关羽没有丝毫畏惧,凭借着自已的武力和智慧,一次次战胜敌人,这种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曹操:曹操的形象在这一回中也有所体现。

他虽然爱惜关羽的才能,想要挽留关羽,但也没有强行阻拦,而是遵守了之前的约定,放任关羽离去。

这一方面表现了曹操的爱才之心和信守承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衬托了关羽的忠义,使得关羽离开曹操的行为更加令人敬佩。

其他人物:本回中其他人物如普净等,虽然着墨不多,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普净的出现,不仅帮助关羽识破了卞喜的阴谋,还为后文关羽在玉泉山显圣埋下了伏笔,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主题表达:

忠义精神:此回重点突出了 “忠义” 的主题。

关羽不顾曹操的挽留和优厚待遇,执意要回到刘备身边,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义之情。

这种忠义精神是《三国演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关羽被后人尊称为 “武圣” 的重要原因。

在乱世之中,关羽的忠义精神显得尤为珍贵,成为了人们敬仰和推崇的榜样。

英雄主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展现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他以一人之力,挑战曹操的势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脱险,这种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的定义和赞美。

同时,这一回也通过关羽的英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艺术特色:

情节紧凑:整个故事的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每一关都有不同的挑战和危险,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让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张和兴奋的状态。

这种紧凑的情节安排,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对比手法:通过关羽与曹操部下守将的对比,突出了关羽的英雄形象。

曹操的守将们有的贪图功劳,有的心怀叵测,有的胆小怕事,而关羽则始终坚守忠义,英勇无畏。

这种对比不仅使关羽的形象更加鲜明,也加深了读者对曹操势力的认识和理解。

伏笔与照应:文中普净的出现是一个伏笔,为后文关羽在玉泉山显圣做了铺垫。

这种伏笔与照应的手法,使得故事更加连贯,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