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三国演义
细说三国演义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细说三国演义 > 第24章 曹操杀董贵妃

第24章 曹操杀董贵妃

加入书架
书名:
细说三国演义
作者:
吹牛小都督
本章字数:
4022
更新时间:
2024-11-18

《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名为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分析:

1.情节发展:

曹操的暴行:曹操发现了董承等人的 “衣带诏” 计划后,将董承等五人及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死者达七百余人。

之后曹操仍怒气未消,又带剑入宫,要杀董承之妹董贵妃。

董贵妃已怀有汉献帝的身孕,但曹操不顾皇帝的求情和伏皇后的劝告,执意将董贵妃勒死于宫门之外。

曹操的这些行为进一步显示了他的残忍和专横,对汉室的尊严和皇帝的权威造成了严重的践踏。

曹操欲除刘备、马腾:曹操在处理完董承之事后,认为马腾和刘备也是 “衣带诏” 事件的相关人员,必须除掉。

谋士程昱认为马腾屯军西凉,不可轻取,建议先以书慰劳,诱其入京再图之;

而刘备在徐州,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但此时袁绍屯兵官渡,常有图许都之心,若曹操东征刘备,袁绍可能乘虚来袭。

然而,曹操认为刘备是人杰,若不及时攻打,等其羽翼丰满就难以对付,而袁绍性迟多疑,不足为惧。

于是曹操决定起兵二十万,分兵五路下徐州。

刘备向袁绍求救:刘备得知曹操大军来攻,与孙乾商议后决定向袁绍求救。

孙乾先见田丰,田丰引孙乾入见袁绍。

此时袁绍因小儿子患病,形容憔悴,衣冠不整,他以儿子病情危急为由。

虽明知曹操东征刘备是许昌空虚的好机会,但心中恍惚,决意不肯发兵,只让孙乾回告刘备,若不如意可来相投。

刘备败走:刘备见袁绍不肯发兵,听从张飞的建议,趁曹操立足未稳去劫营,却中了曹操的埋伏。

曹操提前分兵九队,八面埋伏,只留一队向前虚扎营寨。

张飞突入曹寨后,四周伏兵四起,所领曹操旧军纷纷投降,张飞左冲右突,突围而走。

刘备也被曹军击败,夏侯渊从后赶来,刘备回顾只有三十余骑跟随。

小沛被曹军占领,徐州也被陈登献给曹操。

刘备走投无路,想起袁绍曾说过的话,便决定前往青州投靠袁绍,袁绍亲自出邺郡三十里迎接刘备。

2.人物塑造:

曹操:曹操在这一回中尽显奸雄本色。

他对董贵妃的残忍杀害,表现出他的冷酷无情和对汉室的极度蔑视。

在对待刘备和马腾的问题上,他不顾袁绍的威胁,执意东征刘备,体现出他的果断和自信,但也暴露出他的狂妄自大。

曹操的形象进一步被刻画为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权臣。

刘备:刘备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冷静和理智。

他知道曹操势大,自已难以抵挡,便积极寻求外援,向袁绍求救。

在袁绍不肯发兵的情况下,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听从张飞的建议主动出击,虽然失败,但也显示出他的勇气和果断。

刘备在兵败后走投无路,仍能想到袁绍的收留之言,前往青州投靠,体现出他的机智和应变能力。

此外,刘备在面对袁绍时,言辞恳切,表达了自已的忠诚和投靠之意,展现出他善于言辞、懂得笼络人心的一面。

袁绍:袁绍在这一回中暴露出他优柔寡断、目光短浅的缺点。

他因小儿子患病,便不顾大局,放弃了攻打许昌的大好机会,错过了击败曹操的良机。

袁绍的这种行为不仅让刘备陷入绝境,也为自已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同时,袁绍对刘备的态度也显示出他想利用刘备来对抗曹操,扩大自已势力的心思。

张飞:张飞在这一回中既有勇猛的一面,也有鲁莽的一面。

他提出劫营的计策,得到了刘备的认可,说明他有一定的军事头脑。

但是,他在劫营时过于自信,没有充分考虑到曹操的智谋,导致中了埋伏,损失惨重。

不过,张飞在困境中仍能奋勇杀敌,突围而出,也展现出了他的勇猛无畏。

3.主题内涵:

政治斗争的残酷:这一回通过曹操对董承等人的屠杀以及对董贵妃的杀害,深刻地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权力的争夺中,人性的丑恶和残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曹操的暴行,还是袁绍的自私,都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和混乱。

忠奸之分:董承等人忠于汉室,为了铲除曹操不惜冒险,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的忠义之举令人敬佩。

而曹操作为国贼,肆意妄为,杀害忠良,与董承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回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中忠奸对立的主题,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不同人物在忠奸问题上的选择和表现。

人才的重要性:曹操之所以敢于东征刘备,是因为他认为刘备是人杰,若不及时除掉,日后必成大患。

这反映出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忌惮。

同时,刘备在兵败后能得到袁绍的收留,也是因为他在江湖上有一定的声望和人脉,这说明人才在乱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

4.文学手法:

情节跌宕起伏:这一回的情节紧凑,跌宕起伏。

从曹操杀董承等人到欲除刘备、马腾,再到刘备向袁绍求救、劫营失败、败走投袁绍,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尤其是刘备劫营的情节,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感,让读者为刘备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人物对比鲜明:通过曹操和刘备、袁绍的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立场。

曹操的奸雄形象与刘备的仁义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而袁绍的优柔寡断与曹操的果断自信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文中对狂风骤至、牙旗吹折的环境描写。

不仅为曹操识破刘备的劫营之计埋下了伏笔,也烘托出了紧张的气氛,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戏剧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