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1、早年隐居隆中: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一个官宦世家,但早年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玄去世后,他便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晴耕雨读,潜心钻研学问,同时密切关注天下局势。
在此期间,他与当地名士交往密切,才华与智慧逐渐被人知晓,自比管仲、乐毅,虽身处草庐,却胸怀大志。
2、三顾茅庐,出山相助:
当时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势力弱小,但心怀兴复汉室的大志。
经司马徽、徐庶推荐,刘备得知诸葛亮有济世之才,于是三次前往隆中拜访。
前两次均未见到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得以相见。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了 “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 的战略构想,即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后大受启发,如拨云见日,从此对诸葛亮委以重任,诸葛亮也正式出山,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3、辅佐刘备,奠定根基:
联吴抗曹: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企图一举吞并荆州和江东。
此时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南撤。诸葛亮临危受命,前往东吴游说孙权,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弱点以及孙刘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终,孙权决定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夺取荆州、益州: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
诸葛亮协助刘备制定战略,先后夺取了荆州的部分地区以及益州。
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智谋,帮助刘备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占据益州,使刘备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4、助刘备称帝:刘备占据荆州、益州后,实力大增。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封为丞相,主持朝政,总揽军国大事。
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蜀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使蜀汉逐渐走向繁荣。
5、托孤受命,辅佐刘禅: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回白帝城后病重。
临终前,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继续辅佐刘禅,兴复汉室。
诸葛亮深受刘备的信任和重托,发誓 “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继续担任丞相,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
6、南征孟获,稳定后方:
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发生叛乱,诸葛亮为了稳定后方,决定亲自率军南征。
在南征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的策略,七擒七纵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归降蜀汉。
此后,南中地区保持了长期的稳定,为蜀汉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7、北伐中原,壮志未酬:
诸葛亮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已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先后多次进行北伐。
北伐过程中,他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以解决粮草运输的难题;
他还善于用兵,多次击败魏军。
但由于蜀汉国力较弱,加上曹魏方面的坚守和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北伐是在街亭之战中,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
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级。
此后,诸葛亮又多次进行北伐,但都未能成功。
8、星落五丈原:
公元 234 年,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五丈原对峙。
诸葛亮深知自已时日无多,但仍坚持指挥作战,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然而,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加重。
在临终前,他安排好后事,将自已的一生所学传授给姜维等将领,并希望他们能继续为蜀汉的事业奋斗。
诸葛亮死后,蜀军按照他的遗嘱,缓缓退回汉中。
刘禅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后世尊称他为 “武侯”。
诸葛亮的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忠臣与智者的代表,深受后人的敬仰和爱戴。
9、全书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品性和才能
忠诚担当方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忠诚的最高体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为了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不辞辛劳,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的奉献精神和忠诚品质,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广泛传颂。
为人处世方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写给他 8 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已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它强调了一个人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被外界的名利所干扰,才能坚定自已的志向,追求更高的目标。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意思是不倚仗自已的才华,而在别人面前表现出骄傲的神情,不以被宠爱而扬威。
这体现了诸葛亮谦逊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也是他对自已的要求和对他人的告诫。
战略谋划方面:
“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在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诸葛亮表现出了强大的自信和战略眼光。
他深知曹操的弱点,认为曹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并不可怕,只要孙刘联军齐心协力,必能击败曹军。
这句话既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孙刘联军坚定了信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这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面对诸多困难和挫折时发出的感慨。
他虽然竭尽全力地谋划和指挥,但战争的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
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世事的洞察。
劝谏君主方面: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是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谏,他希望刘禅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样才能使蜀汉政权繁荣昌盛。
这句话不仅是对刘禅的告诫,也是诸葛亮对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建议。
临危不惧方面:
“吾有三计,可安蜀地。”
在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蜀汉局势危急,诸葛亮临危不乱,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稳定了蜀汉的局势。
这句话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以及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和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