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 102 回名为 “司马懿战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1、主要内容如下:
蜀魏对阵局势:
诸葛亮出兵:诸葛亮不信谯周所说的虚妄灾氛之语,坚持出师伐魏。
他率领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进发。
在祁山,诸葛亮下了五个大寨,从斜谷到剑阁又一连下了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作长久打算。
魏方应对:魏主曹叡急忙请司马懿出军应战。
司马懿举荐夏侯渊的四个儿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出战,因为他们一直想为父报仇,四人领命前往。
北原渭桥之战:
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令魏延、马岱引兵偷渡渭水去攻北原。
然而,此计被司马懿识破。
战斗结果:这一战蜀军战败,约损了万余人,诸葛亮收拾败兵,心中忧闷不已。
计破诈降与求助东吴:
识破诈降:司马懿派手下将士郑文前来蜀寨诈降,被诸葛亮识破。
诸葛亮将计就计,利用郑文让司马懿大败而逃,之后得胜回寨将郑文斩杀。
求助东吴:费袆从成都来见丞相,诸葛亮修书一封,命费袆带去东吴给孙权,请求搬救兵共同抗魏。
制造木牛流马:
制造缘由:太史杨仪告知诸葛亮如今兵粮不足,粮米都在剑阁,搬运不便。
木牛流马的神奇:于是诸葛亮便令人制造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如同活物一般,上山下岭都很方便。
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劳累,牛马也不需喂食,深受士兵喜爱。
魏方仿造与中计:
仿造:司马懿听闻后,命人劫来五六只木牛流马,进行仿造,也用来搬运粮草。
中计:但这其实是诸葛亮暗中设下的计,魏兵最终空忙一场。
2、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诸葛亮:
智慧依旧但非完人:诸葛亮在这一回中仍然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设计的作战计划虽然未能成功,但体现了他的谋略和战略眼光。
同时,他制造木牛流马的举动更是展示了他的创新思维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天赋。
然而,北原渭桥之战的失败也暴露出他在面对司马懿这样的强劲对手时,并非每一次计谋都能奏效,说明他也并非战无不胜的完人。
忠诚与执着:诸葛亮在出师前,不顾谯周所说的灾异之兆,坚持认为自已受先帝托孤之重,应当竭力讨贼。
这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以及对兴复汉室的执着追求。
即使在关兴病亡、北原之战失利等挫折面前,他依然坚定信念,继续谋划作战,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司马懿:
老谋深算:司马懿通过对诸葛亮的了解和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成功地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在北原渭桥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谋略水平在这一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现出他作为魏国统帅的能力和智慧。
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合理地安排兵力,对蜀军的行动进行了有效的防范和反击。
谨慎多疑:司马懿的谨慎多疑性格在这一回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他在面对诸葛亮的计策时,虽然识破了,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
这种性格特点既是他的优点,使他在战争中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但有时也可能会让他错过一些战机。
3、主题体现方面:
智谋与战争:这一回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中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当时的顶尖谋士,他们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兵力的对抗,更是智谋的博弈。
北原渭桥之战中,双方的计谋和策略相互对抗,胜负取决于谁的智谋更高一筹。
同时,木牛流马的出现也展示了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了创新和智慧对于战争的影响。
忠诚与责任:诸葛亮的忠诚和执着是《三国演义》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不顾艰难险阻,多次出师北伐。在这一回中,他的行为再次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以及对兴复汉室的责任感。
这种忠诚和责任的精神,不仅是诸葛亮个人的品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价值观。
命运与人力:谯周所说的灾异之兆以及北原渭桥之战的失利,似乎暗示着命运的无常。
然而,诸葛亮的坚持和努力又体现了人力的作用。这反映了《三国演义》中命运与人力的矛盾和统一。
人们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既要尊重命运的安排,又要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去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