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名为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以下是详细分析:
1、背景局势:
蜀方: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诸葛亮兵在祁山,分作三寨,专候魏兵。
此时诸葛亮已成功取得武都、阴平二郡,声威大振。
魏方:司马懿引兵到长安,与张郃等会合后,率领十万兵到祁山,于渭水之南下寨,准备与蜀军交战。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不敢轻视。
2、情节发展:
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之计:
司马懿派郭淮、孙礼从小路去救武都、阴平,想掩在蜀兵之后,但诸葛亮早已料到。
当郭淮、孙礼行至半途,忽遇诸葛亮伏兵。
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左有关兴,右有张苞。
蜀兵两下夹攻,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而走。
张苞在追击时,跌入山涧,头破血流,被送回成都养病。
司马懿再中诸葛亮之计:
司马懿又令张郃、戴陵各引一万精兵,抄在蜀兵营后,想趁蜀兵势乱时夺寨。
然而,诸葛亮提前布置,用草车横截去路,伏兵四起,将张郃、戴陵围住。
诸葛亮在山上劝降,张郃大怒,奋勇杀出重围,救出戴陵而回。
此战后,司马懿惊叹 “孔明真神人也”,坚守不出。
诸葛亮退兵诱敌:
诸葛亮大胜后,每日令魏延挑战,魏兵不出。
一连半月,不曾交兵。
于是,诸葛亮思得一计,传令各处皆拔寨而起,假装退兵。
司马懿起初不信,后亲自查看,见蜀兵确实又退三十里下寨。
张郃认为是诸葛亮粮尽而回,愿领兵追击,司马懿则谨慎多疑,怕中诸葛亮之计。
最终,在张郃的坚持下,司马懿同意让张郃分兵两路去追蜀军。
诸葛亮设伏兵截击:
诸葛亮密令人哨探,得知魏兵半路而歇。
他唤众将商议,安排王平、张翼各引一万精兵伏于山谷中,待魏兵赶上,任其过尽,再从后掩杀。
若司马懿随后赶来,张翼引一军当住后队,王平引一军截其前队,两军死战。
姜维、廖化则依计行事。
3、人物表现:
诸葛亮:充分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他不仅能准确预判司马懿的计谋,还巧妙地设下各种陷阱,让魏军屡屡受挫。
无论是初次识破司马懿派郭淮、孙礼偷袭的计策,还是之后应对张郃、戴陵的劫寨,以及最后设伏兵截击追兵,都显示出他对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和出色的指挥能力4。
司马懿:司马懿也是一位智谋超群的将领,他在战败后能迅速调整策略,坚守不出。
但在面对张郃的请战时,他虽谨慎,最终还是同意出兵,也体现出他对张郃的信任以及对战场局势的判断存在一定的犹豫。
张郃:作为魏之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
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先是在被诸葛亮包围时,拍马舞枪,冲出重围;
后又在张郃的坚持下,领兵追击蜀军,表现出了他的勇猛和果敢,但也有些轻敌冒进。
张苞:张苞是张飞之子,作战勇猛。
在与魏兵交战中积极追击敌将,却不慎跌入山涧受伤,后因伤重回到成都养病,不久病亡。
他的受伤和离世对诸葛亮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4、影响与意义:
对蜀魏战局的影响:此回战役进一步巩固了蜀军在祁山的优势,使司马懿不敢轻易出战,为蜀军争取了一定的战略主动。
同时,也让曹魏方面对诸葛亮更加忌惮,增加了后续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张苞的受伤和离世,使诸葛亮失去了一位得力战将和蜀汉的重要储备人才,对蜀汉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诸葛亮也因张苞之死,急火攻心,口吐鲜血,身体状况受到影响。
对小说情节的推动:此回的胜利为诸葛亮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但也引发了司马懿的入寇西蜀,使故事的情节更加紧张和复杂,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总体而言,《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充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智谋的重要性,是小说中的精彩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