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师表》全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遗陛下。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危授命,命臣以大事,臣敢竭股肱之力,以奉先帝之遗诏。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唯陛下之命是听。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汉室之重任,臣当竭尽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逆料也。
全文分析:
内容结构与主旨表达
形势分析与恳切劝谏:文章开篇,诸葛亮便点明蜀汉所处的危急局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他恳切地劝勉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以及他希望后主能够振作起来,积极治理国家的愿望。
治国方略的阐述:诸葛亮进一步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具体原则。
在人事方面,他强调宫中府中应一视同仁,公正执法,“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并且向刘禅举荐了宫中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营中的向宠等贤臣,详细说明了他们的才能和品德,希望刘禅能够信任并依靠这些人来处理宫中事务和军政事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是诸葛亮总结历史经验,为蜀汉长治久安提出的重要方针。
个人经历与感恩之情:诸葛亮回顾了自已的身世和经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深情地表达了他对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同时也表明自已对蜀汉政权的忠诚是源于这份恩情。
从受任以来,历经艰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更加凸显出他为蜀汉事业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表明心迹与请命出征:最后,诸葛亮表明自已此次北伐的决心,“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汉室之重任,臣当竭尽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逆料也”。
这体现了他以兴复汉室为已任,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写作手法与语言特色
情真意切,以情动人:全文情感真挚深沉。
诸葛亮对先帝的缅怀感恩、对后主的殷切期望、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自已肩负使命的坚定决心交织在一起。
如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在结尾处的情感宣泄,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言辞恳切,说理透彻:在阐述治国方略和提出建议时,诸葛亮采用了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
例如,在论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时,他通过对比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教训,使道理更加清晰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言质朴,风格典雅:文章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用词精准恰当。
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中的 “诚”“秋” 等词,用得十分贴切。
同时,文中引用了许多经典的语句和历史典故,如 “亲贤臣,远小人” 的观点借鉴了历史兴衰的经验,使文章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
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历史价值:《出师表》是研究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军事和诸葛亮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反映了当时蜀汉政权的内部情况,包括政治制度、人才任用、军事战略等诸多方面。
同时,也展现了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抱负,为后人了解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出师表》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所传达的忠诚、担当、敬业等价值观深入人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话更是成为了表达忠诚和奉献精神的经典名言,激励着无数后人。
其文章本身也成为了古代散文的典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后世公文写作、散文创作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