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 82 回名为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以下是详细分析:
1.情节发展:
朝廷招安使者到来:
燕青在李师师的帮助下见到了道君皇帝,将梁山的情况上达天听。
天子临朝后,责骂童贯、高俅,夸奖宋江,并亲修丹诏,差宿太尉前去梁山泊招安。
宿太尉奉敕来到济州,太守张叔夜出郭迎接,将其安排在馆驿中。随后,张叔夜前往梁山泊报信。
梁山众人迎接招安:
宋江听罢张叔夜的通报,慌忙下山迎接。
得知朝廷此次招安的诚意以及带来的赏赐(金牌、银牌、红锦、绿锦、御酒等)后,梁山众人皆大喜。
宋江邀请闻参谋相见,宿太尉欣然应允,众人满堂欢喜,大设筵宴招待宿太尉等人。
梁山准备事宜与争议:
宋江发下告示,要在梁山进行十日的 “买市” 活动,所谓 “买市”,可能是一种对周边百姓的补偿行为,以缓和之前梁山与周边的矛盾。
同时,宋江想要起送各家老小还乡,但吴用劝阻,认为招安之事尚未完全确定,此时送老小还乡不妥,宋江听从了吴用的建议。
前往京城受检:
之后,宋江率领众多人马,中间竖着 “顺天”“护国” 二面红旗,军士各悬刀剑弓矢,众将都披挂戎装袍甲,一路浩浩荡荡来到皇城下,接受天子检阅。
天子见梁山众人英雄气概,龙颜大悦,称赞 “此辈好汉真英雄也”。
招安后的矛盾初现:
此时,朝廷中有人提出要将一百零八人分散归回本地。众头领听后大怒,说道:“我等投降朝廷,都不曾见些官爵,便要将俺弟兄等分遣调开。
俺等众头领生死相随,誓不相舍。端的要如此,我们只的再回梁山泊去。”
宋江急忙止住众人。而童贯想要赚众将入城剿灭,天子则沉吟不决,宿太尉高声喝阻,大骂奸臣。
2.人物塑造:
宋江:他对招安一事极其渴望和重视,得知朝廷招安的消息后喜不自胜,对宿太尉等人也是毕恭毕敬,尽显其忠君思想和急于被朝廷认可的心态。
同时,他在面对众头领对分散归乡提议的愤怒时,能够及时制止,展现出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对梁山队伍的掌控力,但也暴露出他在处理与朝廷关系时的妥协和软弱。
宿太尉:他作为朝廷的招安使者,较为公正、坦诚。
他向梁山众人详细说明了天子对他们的看法以及招安的过程,不贪功、说实话,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梁山众人的信任。
并且在童贯提出不良企图时,他能高声喝阻,大骂奸臣,体现出他的正直和对梁山好汉的维护。
吴用:依旧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他能够看到招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劝阻宋江起送老小还乡,显示出他的深谋远虑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梁山众头领:他们虽然接受了招安,但对朝廷的信任度仍然不高。
当听到要被分散归乡时,立刻表现出愤怒和不满,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以及对梁山集体的归属感。
众头领的反应也从侧面反映出朝廷与梁山之间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招安只是表面上的和解。
3.主题探讨:
招安的复杂性:这一回充分展现了招安过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朝廷与梁山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和不信任,尽管天子亲自下诏招安,但朝廷中的一些官员仍对梁山好汉抱有敌意,而梁山众人对朝廷的安排也充满疑虑。
这种矛盾的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政治腐败。
忠义的矛盾与挣扎:梁山好汉一直秉持着 “忠义” 的信念,但在招安问题上,“忠” 与 “义” 的矛盾再次凸显。
他们渴望通过招安来实现对朝廷的 “忠”,但又担心招安后会失去兄弟之间的 “义”,以及自身的利益和尊严。
这种矛盾的心理贯穿了整个招安过程,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在忠义观念上的困惑和挣扎。
权力斗争的影射:童贯想要赚众将入城剿灭的情节,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童贯等奸臣不愿意看到梁山好汉被招安后获得权力,从而威胁到自已的地位,因此试图破坏招安。
而宿太尉与童贯的对立,则体现了朝廷中正直官员与奸臣之间的斗争。
4.艺术特色:
场景描写生动:对梁山众人迎接宿太尉、大设筵宴、前往京城受检等场景的描写十分生动,如 “厅前大吹大擂。
虽无炮龙烹凤,端的是肉山酒海”,生动地展现了梁山的热闹场面和众人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与后文的矛盾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物对话精彩:人物之间的对话丰富且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话展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宿太尉与宋江的对话,既体现了宿太尉的坦诚,也表现出宋江的恭敬和对招安的期待。
情节张弛有度:本回情节既有梁山众人迎接招安的喜庆和欢乐,又有朝廷中对梁山众人安排的争议和矛盾,情节张弛有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张和期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