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下是对这一回的具体分析:
1.情节发展:
劫法场:
千钧一发的营救:戴宗传假信的事情败露后,宋江和戴宗被判处斩首。
就在行刑之际,晁盖带领梁山好汉们赶到法场。
这一场景紧张刺激,梁山众人的突然出现打破了法场的肃杀气氛,与官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其中,李逵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从酒楼跳下,如猛虎般杀向官军,砍翻了刽子手,为营救宋江和戴宗立下了大功。
梁山好汉们的英勇无畏和团结协作,成功地将宋江和戴宗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激烈的战斗场面:劫法场的过程中,作者对战斗场景进行了精彩的描写。
如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
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
众土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当得住?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
那汉那里肯应,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生动地展现了李逵的勇猛和官军的慌乱,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白龙庙聚义:
众人成功逃脱:劫法场成功后,梁山好汉们与赶来接应的张顺等人会合,一起杀退了官军,退到了浔阳江边。
之后,众人登舟逃离,来到了穆太公庄上。
这一系列的情节发展紧凑,让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现了梁山好汉们的机智和果敢。
英雄小聚义:在白龙庙,梁山好汉们与宋江、戴宗、张顺、李逵等人相聚,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聚义。
此次聚义不仅壮大了梁山的力量,也为后续梁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次聚义也标志着宋江在梁山的地位逐渐上升,为他日后成为梁山的领袖埋下了伏笔。
谋划复仇:宋江对陷害他的黄文炳恨之入骨,在感激梁山好汉们的营救之余,提出要除掉黄文炳。
于是,众人开始商量计策,准备捉拿黄文炳。
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了宋江的有仇必报,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留下了悬念。
2.人物塑造:
宋江:这一回进一步丰富了宋江的人物形象。
他在法场上命悬一线,被梁山好汉们救下后,对众人感激涕零,表现出了他的感恩之心。
同时,他对黄文炳的仇恨也暴露无遗,执意要除掉黄文炳,展现出了他性格中果断、狠辣的一面。
此外,宋江在白龙庙聚义时,已经开始展现出一定的领导才能,他能够团结众人,共同谋划下一步的行动,这为他日后成为梁山的领袖奠定了基础。
李逵:李逵在这一回中是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
他的勇猛无畏、鲁莽直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劫法场时,不分官兵百姓,举斧乱砍,虽然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但也暴露出了他嗜杀的本性。
这种性格特点既为他赢得了梁山好汉们的认可,也为他日后的行为埋下了隐患。
晁盖:晁盖亲自带领梁山好汉们劫法场,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
他不顾自身安危,前来营救宋江和戴宗,展现出了他作为梁山领袖的担当和责任感。
同时,他在白龙庙聚义时,也表现出了对宋江的尊重和信任,这为梁山好汉们的团结奠定了基础。
3.主题体现:
忠义精神:梁山好汉们不顾生死,劫法场营救宋江和戴宗,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忠义精神。
这种忠义精神是《水浒传》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梁山好汉们的行为准则。
在这一回中,梁山好汉们的忠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为了朋友不惜冒险。
甚至与官府对抗,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反抗精神:宋江等人被官府陷害,被迫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劫法场是他们对官府的一次公开反抗,标志着他们与官府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这一回的情节进一步深化了《水浒传》的反抗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以及人民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4.写作手法:
场景描写:作者对劫法场和白龙庙聚义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和英雄们的豪情壮志。
例如,对法场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对梁山好汉们战斗动作的描写,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人物对比:在这一回中,作者通过对梁山好汉们和官军的对比,突出了梁山好汉们的英勇和正义。
梁山好汉们为了营救朋友,不惜与强大的官军对抗,而官军则在梁山好汉们的攻击下显得不堪一击。
这种对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梁山好汉们的赞美和对官府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