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情节发展:
揭阳镇结怨:宋江在揭阳镇遇到卖艺的薛永,出于同情给了他一些赏钱。
然而,这一举动却得罪了揭阳镇的一霸小遮拦穆春。
穆春认为薛永没有向他打招呼就卖艺,违反了当地的规矩,而宋江赏钱的行为更是灭了他在揭阳镇的威风。
穆春想要教训宋江,结果被薛永打倒。
随后,穆春回去搬救兵,要捉拿宋江。
这一情节展现了地方恶霸的嚣张跋扈,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逃亡与追杀:宋江等人得知穆春要捉拿他们后,吓得连夜逃跑。
穆弘兄弟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浔阳江边。
在逃亡过程中,宋江等人的处境十分危急,这也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混乱,普通百姓在恶霸的欺压下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四处逃亡。
江上遇险:宋江等人逃到江边时,遇到了一个船夫,便上了他的船。
然而,船驶到江心时,船夫却露出了真面目,原来他是揭阳镇的另一霸张横,想要杀宋江谋取财物。
这一情节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宋江等人刚刚逃脱了穆弘兄弟的追杀,又陷入了张横的陷阱。
这种情节的设置让读者的心情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也为后续李俊的出场做了铺垫。
李俊解围:在危机时刻,李俊赶来救了宋江。
原来张横和李俊是相识的,张横得知自已要害的人是宋江后,慌忙赔礼道歉。
李俊的出现不仅化解了宋江的危机,也让故事的情节得到了缓解。
这一情节体现了江湖好汉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照应,同时也为宋江在江州的经历增添了一些转机。
2、人物塑造:
宋江:在这一回中,宋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他仍然保持着仗义疏财的本性,看到薛永卖艺辛苦,便毫不犹豫地给予赏钱,这也为他赢得了薛永的敬重和感激。
同时,宋江在面对穆弘兄弟的追杀和张横的威胁时,虽然心中害怕,但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没有惊慌失措。
这体现了他的沉稳和机智,也为他日后在梁山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穆弘、穆春兄弟:这对兄弟是揭阳镇的恶霸,他们仗着自已的势力在当地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穆春因为一点小事就迁怒于宋江,并且不依不饶地要捉拿他,可见其心胸狭窄、蛮横无理。
穆弘作为哥哥,虽然没有直接出手,但他对弟弟的行为也是默许的,这也反映了他的霸道和不讲道理。
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地方恶霸的丑恶嘴脸。
张横:张横是浔阳江上的一霸,他以摆渡为生,实则是个杀人越货的强盗。
他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地想要杀害宋江等人,只为谋取财物。
但是,当他得知宋江的身份后,又立刻转变态度,赔礼道歉,这显示出他的狡猾和见风使舵。
张横的形象是当时江湖中一些强盗的典型代表,他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但也懂得审时度势,避免给自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俊:李俊在这一回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宋江的救命恩人。
李俊为人机智、勇敢,在得知宋江有危险后,及时赶到并化解了危机。
他在江湖上颇有威望,张横对他也十分敬重。
李俊的出现,为宋江在江州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帮助,也为他日后上梁山打下了基础。
李俊的形象展现了江湖好汉的正义和勇敢,是《水浒传》中一个比较正面的人物。
3、主题体现:
社会黑暗:这一回通过描写揭阳镇的恶霸横行、江上强盗的抢劫等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混乱。
百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困苦,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无论是地方恶霸还是江上强盗,他们都无视法律和道德,为所欲为,这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堕落。
江湖义气:尽管社会黑暗,但江湖义气在这一回中也得到了体现。
李俊与宋江素不相识,但听说他是江湖上有名的及时雨,便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
张横在得知宋江的身份后,也立刻改变了态度,对他赔礼道歉。
这些情节都体现了江湖好汉之间的相互敬重和帮助,也反映了江湖义气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反抗精神:宋江等人在面对恶霸的欺压和追杀时,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奋起反抗。
虽然他们的反抗是被动的,但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水浒传》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4、写作手法:
情节跌宕起伏:这一回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从宋江在揭阳镇结怨,到被穆弘兄弟追杀,再到江上遇险,最后被李俊解围,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让读者的心情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这种写作手法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人物对比:作者在这一回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对比描写,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将宋江的仗义疏财和沉稳机智与穆弘兄弟的蛮横霸道、张横的心狠手辣进行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人物的本质。
这种人物对比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作者对浔阳江的环境进行了一定的描写,如 “江面上波涛汹涌,夜色茫茫”。
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宋江等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同时,环境描写也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景观,使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