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薛蟠一时冲动,竟致冯渊命丧黄泉,惹下滔天人命官司。
然其心性未改,犹似顽石未琢。
未几,他又因争夺一戏子之故而再起风波,竟将仇都尉之子也送上了黄泉路。
此番事端,犹如烈火烹油,再难遮掩,终致薛蟠身陷囹圄,被判斩监候之刑,亦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薛宝钗心生幽绪,言辞间略带哀怨,开口道:
“侯爷既对我家门第诸多微词,又何苦强求我为你奔走效劳?”
言罢,眉宇间尽显无奈。
贾渊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笑意,语气温和:
“吾心所向,唯卿一人尔,其余皆如浮云。”
语毕,目光温柔,似有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于《红楼梦》原著之中,薛宝钗之姿,犹似春日牡丹,丰腴而华美,举止间尽显娴雅之风,宛如仕女图中走出的仙子,步步生莲,令人赏心悦目。
其才情更是博大精深,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真乃当世之才女也。
贾渊于前世,早已通过那荧屏之上的电视剧,窥得宝钗之万一风采,心中早已种下倾慕之种。
试想,若能将如此佳人娶回家中,不仅可赏其花容月貌,更兼宝钗性情温婉,持家有道,于家族之兴旺,定能助益良多。
薛宝钗闻此温情之语,脸颊不禁染上一抹绯红,低首轻声道:
“此番心意,我已知晓。”
“只是家兄之事,实在非我所能左右,便是母亲大人,亦难以管束于他,我这做妹妹的,又能有何良策?”
“唉,罢了,且听天命所归,随缘而安吧。”
薛宝钗轻声一叹,眸中闪烁着无奈与顺从之光,仿佛那命运之线,已悄然缠绕于身,无从挣脱。
“未知侯爷心中所谋,欲令我如何襄助此计?”
言罢,贾渊与薛宝钗二人,便低声细语,密谋起来。
良久,薛宝钗缓缓步出酒楼,月色之下,她面上的惊悸之色,犹如风中之烛,摇曳难掩。
贾渊之言,如寒冰刺骨,让她瞬间明了,原来他对荣国府的报复之心,早已如磐石般坚定,蓄势待发。
……
与此同时,应国公府内。
应国公陆啸亦是满面愕然,神色凝重。
原来,不过片刻之前,荣国府的贾赦,竟不期而至,造访府中。
应国公府与荣国府,虽非至交,但念及先辈之谊,香火之情,陆啸终是破例,予以接见。
这突如其来的访客,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二人叙谈片刻,贾赦便不再迂回,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此番造访之真意。
应国公闻之,初时尚显愕然,待细细盘问一番后,方知贾渊与荣国府之间,竟藏着如此一段陈年旧怨,不禁唏嘘不已。
面对贾赦之请,应国公并未立即应允,亦未断然拒绝,只道是:
“且请贾兄稍安勿躁,归府静候佳音。”
“此事关乎重大,吾需细细思量。”
言罢,便吩咐下人,礼送贾赦出府。
待人影消散,应国公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试想陆家旁支之中,若能出一位连中小三元的读书人,他自是愿倾其所有,悉心栽培。
毕竟,在这宗族为重的时代,最可依傍者,莫过于血脉相连的族人。
应国公麾下的亲兵部曲,无一不是精挑细选自本族之中。
他们的身家性命、荣辱兴衰,皆与陆家紧密相连。
唯有如此,他方能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将自身安危,全然托付于这些忠诚的族人。
至于教养出那等忘恩负义之徒,此等概率,实则微乎其微。
宗族之规,于这时代之人,其约束力远超律法,犹如铜墙铁壁,难以逾越。
然世事无常,未曾想这宗族之权,竟被贾家握为利刃,反成了残害族人之凶器,实乃令人痛心疾首。
究竟是何等深重的怨怼,能让荣国府对自家血脉,施以如此狠毒之计,誓要将族人的科举之路,彻底断送?
方才贾赦与应国公对坐清谈,言辞之间颇为闪烁其词,将所托之事说得模棱两可,未敢坦诚相告。
只是一味地缅怀往昔,提及应国公府与宁荣二府之间那份深厚的香火情分,仿佛欲借此情愫,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应国公,已逾花甲之年,身居显位多年,智勇双全,权谋深沉,较之贾赦这等庸碌之辈,自是云泥之别。
对于贾赦企图以这最后一缕情谊为饵,行道德绑架之举,应国公心中满是不屑,只觉其手段卑劣,不堪一击。
然而,应国公念及旧情,亦不愿轻易断绝这份百年世交的情谊,遂决定与贾渊一会。
欲探明其与荣国府之间,究竟有何等难以化解的深仇大恨。
若能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自是上策。
毕竟,即便是朽木之舟,亦有其三两斤铁钉之坚,更何况是两座历经风雨、绵延百年的国公府。
时下宫中,尚有一位贤德兼备之妃,乃贾元春也,于瑞都之中,尚有几分颜面与地位。
然而,若事有不可调和之处,应国公心中亦需权衡利弊,做出决断。
倘若贾渊有意与陆家小女共结秦晋之好,那自是喜事一件,应国公自当倾全力以助之,视若已出。
反之,若贾渊无意于此,应国公亦只能念及袍泽之谊,略施小惠,以尽人事,然断不可倾应国公府之全力以襄助之,此乃人情之常,无可厚非。
……
转瞬已是夕阳西下,暮色四合。
自成功收服薛宝钗之后,贾渊心情大好,遂于瑞都街头巷尾,闲庭信步,选购些许珍奇礼物,以表心意。
而后,心满意足地返回应国公府。
此刻,应国公府偏厅之内,华灯初上。
应国公正设宴以待贾渊,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尽显宾主之欢。
陆啸含笑而问:
“贤侄,下午于瑞都游历一番,可有所感?”
贾渊微微一笑,从容答道:
“瑞都,我大璟之心脏,果然繁华似锦,富贵逼人。”
“较之往昔,更显昌盛,较三年前又胜一筹矣。”
应国公闻之,目光转向贾渊,略带探究之意:
“听贤侄言下之意,似曾踏足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