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宋王朝迎来了它最为黑暗的时刻,而文天祥,注定要在这乱世的舞台上,演绎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因为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文天祥一直在民间默默地耕耘着,为那即将到来的更大的风暴,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此时的他就像一颗深埋在地下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想要在要在最关键的时刻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再次为国家和民族而战。
而这段时间忽必烈成功即位为帝,并且正式改国号为元。
而重新梳理了蒙元的忽必烈也正式于公元 1274年再次发动了对南宋的侵略。
这次忽必烈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总计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
面对这等蒙元的军队,一时间,南宋政权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宛如暴风雨中的孤舟,摇摇欲坠。
关键正值这段时间,南宋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刚即位不久的度宗驾崩了,于是朝廷拥护了年仅 4岁的赵隰即位,是为恭帝,但因为恭帝年龄太小,于是谢太后临朝听政。
这个谢太后是恭帝的祖母,也就是理宗的皇后,此时已经66岁了。
面对蒙元的大举入侵,朝廷又陷入了帝位更迭的动荡。
可以说此时已经真正的到了大厦将倾之际,因此整个朝廷上下都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此时的文天祥,虽身处地方,但时刻关注着国家安危。
当听闻元军大兵压境的消息后,他心急如焚,深知朝廷已无力抵抗。
并且在知道了蒙元的大军后,他深知自己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畏惧,毅然决定散尽家财,加快招募士兵,准备起兵勤王。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因为他知道,此举不仅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的家族,更意味着他将要带领着一群未经训练的百姓,去对抗那如狼似虎的元军。
但在文天祥心中,国家大义高于一切。
所以他匆忙变卖了家中的田产、房产,将所有的财富都投入到了招募士兵和购置军备之中。
而在他的号召下,赣州的百姓们也是纷纷响应。
随着文天祥的不断招募,人数也越来越多。
他们有的是朴实的农民,有的是市井的工匠,有的是年轻的书生。
虽然他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但是有一点那是完全一致的。
那就是他们都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园的热爱,这才决定加入了文天祥的义军。
因为在短短数月之内,一支三万余人的义军就这样组建起来了。”
“三万?数月就招募到了!看来虽然南宋朝廷很昏聩,但是有志之士还是很多啊”
听到文天祥在数月招到万达大军。
阎老有些感叹。
作为上层阶级的朝廷,他们享受着最好的资源,过着最舒适的生活。
但是在动乱来临之际,却只知道缩头缩脑,求和求饶。
反而是那些处于底层的百姓和一些不属于官场的有志之士愿意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这多少有些讽刺了啊。
“阎老说的没错。
这些有志之士都是满怀着爱国之情,愿意为了国家牺牲自我的勇士。
因此看着眼前这些参差不齐但充满斗志的队伍,文天祥当时也是心中百感交集。
他深知,这是一群勇敢的人,而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了自己手上,并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他在义军面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我们为了国家,为了我们的父母妻儿,定要与元军决一死战!’
他的这番话语如同火焰之源,点燃了每一个义士心中的爱国之火。
就此之后,文天祥也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正式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未知的抗元之路。
随着义军组建完毕后,文天祥的第一步便是向着吉州进发。
一路上,他带着众多军士们风餐露宿,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然而,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遇了朝廷内部的重重阻挠。
一些朝廷官员对这支义军心存疑虑,担心他们会扰乱地方秩序,或者是对朝廷有不轨之心。
于是,在行军途中,各种刁难纷至沓来。”
“什么?都这么危机了,这些朝廷的人还各种坏事?”
“不可理喻!难怪南宋朝廷会这么惨,有着这样官员的朝廷,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啊!”
听到清月司马等人的愤怒。
阎老和葛老倒是对此并未有太大的反应。
因为他们很清楚,这基本就是注定了。
朝廷还没有到绝地危机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允许有这么一支不可管控的军队存在的。
所以这些刁难,是朝廷必然的手段罢了。
“虽然文天祥被这些刁难搞的也很难受,但是想到自己的目的自己志向。
文天祥还是不得不一边安抚士兵的情绪,一边与朝廷官员周旋,并不断向他们解释义军的来意和目的。
经过千辛万苦后,文天祥好不容易带着军士抵达隆兴,这时候接到了朝廷新的命令,要求他们入卫临安。
没办法的文天祥只能前往临安。
毕竟如果不听从朝廷的命令的话,他这只正义之师性质无疑就会变了。
而在前往临安的途中,文天祥看到了沿途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战争让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田野荒芜,村庄破败。
这一幕幕景象,深深的刺激了文天祥,但是也更加坚定了他抗元的决心。
看着深受元军迫害的百姓,文天祥更是暗暗发誓,一定要将元军赶出南宋的国土,让百姓重新过上安宁的生活。
当文天祥的义军终于抵达临安附近时,他又被朝廷任命为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并让他驰援常州。
文天祥匆匆赶往常州后,在常州战场上,一场惨烈的战斗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文天祥带领的义军虽然英勇无畏,但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元军。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淮将张全率领的官军,本应与义军并肩作战,却在战场上做出了令人不齿的行为。
他们先是隔岸观火,看着义军与元军苦战,丝毫没有出手相助的意思。
当战斗进入到最为激烈的时刻,元军的攻势愈发凶猛,张全竟率领官军临阵脱逃。
这一行为,一度让义军陷入了绝境。
五百名义军战士,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除了四人侥幸脱险外,其余的战士都壮烈殉国。
而这次战场上的喊杀声、惨叫声,也永远在文天祥的耳边回响,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