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支教,他们说我文曲星下凡
乡村支教,他们说我文曲星下凡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乡村支教,他们说我文曲星下凡 > 第273章 大喜伴随着大悲

第273章 大喜伴随着大悲

加入书架
书名:
乡村支教,他们说我文曲星下凡
作者:
我是一根参
本章字数:
4766
更新时间:
2024-11-11

到了20岁时,他怀揣着梦想与才华,踏入了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

这座书院,在当时非常有名气,是无数读书人梦想之地。

这里是知识汇聚、思想碰撞的殿堂,是大贤授课传承的重要场所。

到了这里,文天祥可谓是如鱼得水,他与志同道合的学子们一起钻研学问,聆听先生的教诲。

也是在这一年,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中选吉州贡士。

到了这等荣誉,那基本能说明他的才能得到了认可,也是朝廷是对他的肯定。

中选吉贡士后,接下来等着他的就是进一步的应试,所以他就和父亲一同踏上了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的旅程。

临安,是当时南宋的都城,这里可谓繁华似锦,却也暗藏着政治的风云变幻。

毕竟南宋的朝廷,一直都是充满了诡谲。

但是此时的文天祥只有学到的知识和单纯的爱国情怀。

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青年才俊,没有经历过政治沧桑。

就这样他带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殿试的殿堂。

在古代,殿试,那是真正的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考场。

但天才横溢的文天祥仿若一颗耀眼的新星。

在面对‘御试策’这样的考题时,他并没有被难倒,而这反而成就了他,是成为他展现才华与抱负的大舞台。

在这次殿试中他以犀利的笔触,深入剖析了当时国家面临的种种时弊,并且还为此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富有远见的改革方案。

在这次应试中,他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他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关切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果然主考官在阅读他的试卷后,都不禁大为赞叹,称直言他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

因为他的答卷,让考官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轻的政治家,一位心怀天下,志在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的圣人。

同样文天祥也因为主考官的这份评价,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他的前程。

所以当他的试卷呈送到理宗皇帝的案前时,皇帝也被他的才华和见解所打动。

于是在众多的考生中,理宗皇帝亲自将文天祥定为 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状元?哈哈!好啊,云小子,你讲了那么多的人物,可是说到状元你可是没有几个啊!更何况是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听到阎老的话,云峰一愣。

好像还真是,自己也确实讲了不少人物了。

但是状元还真没有两个。

不过略一思索,云峰就想明白了。

“咳咳!阎老啊,这个主要是很多状元出身的都成为了大政治家。

他们大多都是投身官场,拨弄政治,这样的人的经历反而没有如李白杜甫这样的流传得广。

而且自己至今讲的很的多流传甚广的人物,都是那种在民间有着莫大声名的人物。”

云峰的解释,阎老到也认可。

“嗯,也是这个道理。

而且其实那些状元也不是不出名,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出名。

对于民间的声望可能反而不容易,因为他们的事迹基本都活跃在史册中吧”

“确实,阎老,这么理解也没错。

但是文天祥不一样,他是状元,同样在民间的声望也是很广。

当然这是因为他后面的经历和事迹造成的。

但此时,他获得状元的这一刻,同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当时整个考场都为之惊叹,随之而来的是文天祥他的名字迅速传遍了整个临安城。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给人以考验。

大喜伴随着大悲。

就在文天祥高中状元后的短短 4天,一个对他来说的惊天噩耗传来,他的父亲病故了。

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心。

毕竟他能有现在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勉励他学习,是他的父亲给了他一切的支撑。

但这时候,自己刚高中状元,父亲竟突然离自己而去。

要知道在古代,孝道乃为人之本,按照传统,文天祥不得不放下刚刚到手的荣耀,回家为父守丧3年。

在这3年中,他从高中状元到马上又远离了朝堂,在故乡的土地上安静的守望着父亲的亡灵。

但是这段时间,他并未荒废,他在悲痛中反思人生,在孤独中沉淀思想。

虽然离开了还没有开始就结束的政治舞台,但他的注意力从未停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而南宋的朝廷也在文天祥守丧期间,整个国家的局势也愈发严峻。

因为此时的南宋虽然经过前几朝皇帝的努力干掉了给了宋朝耻辱的大金。

但是却又迎来了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

这个敌人就是蒙古势力,也是未来的蒙元朝。

在这期间蒙古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分成两路进攻南宋。

这一路是蒙哥率领的西路军,军队在他的带领下直接入川,一路是势如破竹,直接攻占了蜀都。

而另一路大军是忽必烈率领的东路军,他们也越过了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形成合围之势,目标直指鄂州(今武昌)。

这样的消息传来,顿时整个朝野震惊,南宋所有百姓也是人心惶惶。

无独有偶,面对这样的侵略。

朝堂上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跟之前北宋一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了。

所以后世有不少人称宋朝为怂朝,因为面对侵略总是有人想要求和投降。

这点让后世很是诟病。

所以这时候以宦官董宋臣这个被权力和恐惧蒙蔽双眼的人为首,他们向理宗皇帝提出了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的建议。

他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理宗能够随时逃往海上,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是这一建议,却全然没有顾百姓的死活和国家的尊严。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文天祥虽只是一介守丧的书生,但他的心中却是满满的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心。

因此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挺身而出,以坚定的言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

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算是给复杂的朝堂敲响了警钟。

因为他深知,迁都不仅意味着放弃大片国土,更会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之后国家的士气更是会一蹶不振。

脊梁断了,气节没了,那么就朝廷就再无翻身的余地。

最后的结局就会如同北宋一样,一退再退,直到退无可退。

因此,对于这种避战迁都的言论,他直接请求理宗皇帝斩杀董宋臣,以安人心,同样彰显朝廷抗敌的决心。

他的这一行为,在当时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