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以后,朱允熥这几天基本都是每天去灵前守灵,守灵的时间更长了,不像以前几乎是露个面就被东宫的人带回去。
而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之间,却没有了有任何的交流。
再联想到近日皇帝对二人的态度变化,让一些知情人感觉到风雨欲来,气氛逐渐变得波云诡谲。
朱允熥不在乎他人的想法和看法,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
而老朱这头,虽然之前朱允熥的举动让他多了一些考虑,可若要就此放弃允炆,他一时半刻也下不了决定。
因此老朱便对朱允熥多了一些关注,想要看看这个小透明孙子会不会带给他更多的惊喜。
若是有那个可能,过两个月太子朱标出殡,打幡、摔盆的孝子人选,说不得都要更换。
下头的文武百官也是心思各异。
在太子薨之后,有些官员试探着请立秦王朱樉为太子,却被皇帝坚决拒绝。
而至于历史记载的朱元璋觉得燕王朱棣像他、想要立为储君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那只不过是朱棣美化自己的造反行为而已。
此后,文武百官算是回过味来了。
皇帝对太子的偏爱一览无遗,就算太子薨逝,大位也是由他的子嗣继承,其他皇子毫无染指的可能。
如此皇次孙朱允炆如今越来越被一些人关注,尤其是文官集团,他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对于儒家的很多理念非常认同。
在这些文官眼里,朱允炆甚至是比先太子朱标更好的储君,先太子朱标只是表面看似仁君、宽厚、温文尔雅罢了,实则内里和他老子一样的狠辣果决。
相比其他还蒙在鼓里的同僚,詹徽此刻已经有了一些紧迫感,那日在武英殿所见,由不得他不去多想。
他的父亲詹同曾经在元朝时为郴州学正,也曾经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投降老朱后,詹同一路升官至吏部尚书,如今父子二人皆为吏部尚书。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探花,学识渊博,和皇次孙殿下又有半师之谊,这人便是他在皇储之争一事上的天然盟友。
先是和父亲通了气,又寻机和黄子澄交流一番后,得到了回应,詹徽心里便踏实了许多。
只待时机合适,朱允炆身后的文管集团便要发力。
这日早朝,一切事务在有序的展开奏对,朝堂的秩序井然有序。先见外国使臣、离京赴京官员,再汇报边关军事,再是日常政事。
忽然间黄子澄出班跪下请奏,“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皇三孙殿下在先太子薨后,面无悲色、守灵之时多有懈怠。皇次孙殿下形容枯槁,皇三孙殿下则面色红润。”
在黄子澄带头后,立刻有人奏报,“启奏陛下,此前臣守灵,曾看到皇三孙殿下与皇四孙殿下在灵前偷吃点心!”
文官这边的忽然发难让不少武勋猝不及防,对于储君的人选,他们本来不打算参与。
以前有太子朱标在,大半的武勋都在东宫有着加官,地位稳如泰山。太子没了之后,一些武勋的心思就开始动摇,毕竟不少的武勋和其他的藩王也有一些姻亲关系。
颍国公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世子的世子妃,永平侯谢成之女是晋王妃并且生下晋王世子朱济熺。燕王朱棣的王妃是先中山王长女,宋国公冯胜的小女儿是周王妃。就算是蓝玉,他的女儿也是蜀王妃。
此前皇三孙朱允熥不过是个小透明,多年纨绔名声响亮,再加上常茂此前犯事,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他。
如今黄子澄忽而弹劾其皇三孙,反倒叫武勋们想起了这个皇孙。
相比起出身文官背景的皇次孙朱允炆,出身武勋背景的皇三孙朱允熥,好像更加符合武勋的利益?
一时间,朝堂上文武百官的心思都开始活络起来。
老朱面沉似水,看着黄子澄问道,“哦?你是如何知道宫中之事?”
从龙之功、读书人的情怀以及政治抱负使得黄子澄顶住了压力,“蒙陛下恩厚,臣累官太常寺卿,自当尽忠。”
太常寺卿,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这是五寺之一,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老朱对此有些不置可否,黄子澄的说法看似没有太大问题,可是如果较真,多少也有点越权了。
他不敢肯定黄子澄忽然发难到底有没有朱允炆的授意,可无论如何,他都不希望看到父子相疑、手足相残的惨剧,有些事情便不能再拖。
老朱沉吟半晌,突然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断,“召皇三孙!”
百官顿时猝不及防,按照常规的套路,应该是文武百官争论。可是现在忽然间变成了直接召见朱允熥这个当事人,皇帝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啊!
老朱微微闭起眼睛,此前允熥带给他一些惊喜,希望今日,他亦不要让他失望。
但即便允熥让他失望也无妨,老朱自认为掌控朝堂,他有能力在局势进一步恶化前加以控制。
百官也是期待起来。
此前按照规矩,朝臣是不能接触皇子皇孙的。朱允熥这个皇三孙纨绔名声在外,但百官并未真的对他多有了解。
今日到可以趁此机会看看,这个皇孙到底是什么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