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是满洲正红旗人,出生在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他家呢,算是个中等武官之家,他的五世祖尼雅哈纳巴图鲁在清军入关打仗的时候,立了军功,得了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他父亲常保不光袭了这个世职,还当过福建副都统呢。
和珅小时候呀,先是在家和弟弟和琳一块儿跟着私塾先生启蒙读书。到了十岁左右,就被选进咸安宫官学去了。在那儿,和珅可真是厉害,记忆力超强,满、汉文字水平蹭蹭往上涨,还学了蒙古文和藏文,为以后能通晓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打下了特别好的基础。而且呀,他的书法、诗词、绘画也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在那些八旗子弟学生里头,那可是出类拔萃的。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 1769 年),和珅踏上了仕途,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这时候他才 20 岁。第二年他去参加乡试,可惜没中举。到了 23 岁,被授为三等侍卫,挑补到粘竿处,也就是上虞备用处,负责皇帝出巡时候的仪仗那些事儿。没多久,又调到銮仪卫当侍卫,这下可就有了能接近皇帝的机会啦。乾隆四十年的时候,和珅又被提拔成乾清门御前侍卫,还兼着副都统呢。
要说和珅这升官速度,那可真是快得吓人,一年里头能连着擢升好几次,简直是飞黄腾达呀。就拿乾隆四十一年来说吧,正月里,和珅 27 岁,就当上了户部右侍郎,帮着尚书管全国疆土、田亩、户口、财谷这些方面的政令;到了三月,又被擢升为军机大臣,开始参与到朝廷中枢的政务里头了;四月呢,兼着内务府总管;八月,调到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任国史馆副总裁,还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皇上还赐他能在紫禁城骑马,全家的旗籍也从正红旗抬到了正黄旗。像他这样被破格重用、快速提升的,在清朝官吏里那可真是少见得很呐。
从乾隆四十年一直到嘉庆四年,这 24 年里,和珅可一直都没闲着。他当了 23 年的军机大臣;以军机大臣兼步军统领就干了 22 年;以军机大臣、步军统领兼户部尚书也有 15 年呢。在宫廷事务方面,像内务府、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等这些地方的事儿,都归他管。经济上呢,除了当着户部尚书,还把崇文门税务监督的大权紧紧抓在手里。军事上虽说他一窍不通,可还经常被派出去当领军的钦差,去镇压农民起义呢。他长期担任京师步军统领这些个职务,还控制着健锐营和火器营。文化方面,他当过《四库全书》的正总裁,还有《钦定热河志》、《钦定大清一统志》、清《三通》、《清字经馆》、《石经》、《日下旧闻考》等等这些书的正总裁或者总裁,另外还担任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等一大堆职务呢。
就这么着,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和珅一点点地把清廷的宫廷事务、行政、财政、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大权都掌握在手里了,成了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呀。
那和珅为啥能这么受乾隆的宠幸呢?这里头原因可不少。
打从他进宫侍奉乾隆开始,就给皇上留下了挺好的印象。野史里说呀,和珅长得特别像被乾隆赐死的一个妃子,这事儿先不说真假,和珅本人长得确实五官端正,看着文弱可爱,说起话来声音还洪亮着呢,可不像小说、戏剧里描绘得那么丑恶、让人讨厌。和珅第一次侍奉乾隆的时候,回答皇上的问题特别合乾隆的心意,皇上问他功名出身、乡试试题啥的,他一边走一边就能背出来,对答如流,动作还特别敏捷,乾隆可喜欢了,就从这时候起,乾隆对他就另眼相看啦。打这以后,和珅可会揣摩主子的心思了,办事也特别干练,皇上对他的恩宠就一天比一天多了。
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呀,大臣的升降,全看皇帝个人的意思。“忠君” 那可是封建帝王用人的头一条标准,和珅的言行举止可太符合这个标准了。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和珅对乾隆说话,从来不称 “臣”,都是说 “奴才”,皇上让干啥就干啥,就跟个跟班的似的。就算后来他当上了大学士,还跟当年做御前侍卫的时候一样,恭谨用命。要是皇帝咳嗽吐痰啥的,和珅还拿着溺器去伺候呢。跟那些正人君子似的大臣比起来,上了年纪的乾隆皇帝自然更喜欢和珅这样殷勤周到的奴才,都不自觉地把他当成知已了。
到了晚年,乾隆眼睛里就只看得见自已文治武功的业绩,只听得见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声音。和珅可就抓住了乾隆暮年 “喜谀而恶直” 的这个心理,专门投其所好,就为了讨皇上的欢心。为了这个,和珅那是想尽了办法,大事儿都能给说成小的,只把那些吉祥的话告诉皇上。就比如说镇压白莲教起义这么大的事儿,和珅心里明白这是乾隆的一块心病,可他从来都不把实情告诉皇上,就说 “蒇功在即”,糊弄着乾隆呢。
当然啦,分析和珅受乾隆宠幸的原因,也不能光看这些,还得说和珅确实有出众的才华,而且实实在在为大清朝廷办过几件漂亮事儿,这也让他在乾隆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和珅还有个本事,就是通晓汉、满、蒙、藏四种语言,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时候可有优势了。据《八旗通志》记载,以前打仗的时候,指示机宜经常得用清、汉文一起写。给达赖喇嘛的敕书、传谕廓尔喀的敕书,还得用蒙古、西番字呢。大臣里头能通晓西番字的人可不好找,就和珅能按照皇上的旨意把这些事儿都办得井井有条的。
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 1780 年)起,和珅就兼任理藩院尚书了,天天陪着乾隆。乾隆每年去热河避暑山庄的时候,经常要接见各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还有其他上层人物,和珅每次都在场。他好几次帮着乾隆处理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事务呢。
就说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吧,六世班禅来觐见乾隆,和珅就参与接待了。乾隆让人在热河建庙,给六世班禅来的时候住。和珅负责筹办这个事儿,把 “热河各庙及新建须弥福寿庙仪仗换新” 这些活儿都干了。到了七月,六世班禅到了承德,乾隆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接见了他。之后几天,乾隆和班禅会晤讲经、赐印颁敕、筵宴赏赐等等这些活动,和珅都陪着一块儿参与了。
结果到了九月初,班禅到了京师,乾隆还准备给班禅贺寿呢。谁知道十月二十八日班禅病倒了,十一月初二日,六世班禅就圆寂了。乾隆去凭吊,亲自处理善后的事儿,和珅可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了。
乾隆四十五年以后,和珅还经常负责接待朝鲜、英国、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缅甸、琉球(今日本冲绳)和南掌(今老挝)等国的使臣,全权处理和朝鲜、英国的外交事务呢。
就说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972 年)吧,英国派了那个有丰富外交经验的英国驻孟加拉国总督马戛尔尼勋爵带着使团来中国,目的就是想在中国拿到以前别的国家没拿到的商务利益和外交权利,想办法增加对中国的输出,还有经常运送英国人觉得中国人会喜欢的产品和制造品啥的。马戛尔尼带了七百多人,还有大批礼品呢。清朝官员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来恭祝乾隆皇帝万寿的 “贡使” 呢。乾隆还说呢,接待外国人,要做到丰俭适中,不卑不亢。
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到了北京。这时候乾隆正在热河行宫避暑呢,就让使团去热河谒见。结果在觐见皇帝的礼节上,两边就有分歧了。清朝坚持贡使觐见皇帝得行 “三跪九叩” 的礼,英使坚持用谒见英王陛下的单腿下跪礼代替。两边都不肯让步,谈判都快谈崩了。和珅就和英国特使去谈判、交涉,最后让英使同意按清廷礼仪行礼了。事后英国特使还评论和珅说,和珅在谈判中 “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 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到了八月十三日,乾隆 83 岁生日那天,在热河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举行庆寿典礼,英使马戛尔尼由和珅带着,从避暑山庄宫门右边门进呈殿前阶下,向上跪捧恭递表文(就是乔治三世女王国书),乾隆接受了表文,还向英国国王和使团正副使臣回赠了礼物。吃完宴,和珅还陪着使臣游览了避暑山庄。
等英国国王给乾隆祝寿的表文译出来以后,和珅马上就向乾隆报告说英王有 “遣使留住京师” 的意思。乾隆找了好多理由,说这事绝对不行。其实之前马戛尔尼和和珅有过短暂会晤呢,马戛尔尼发现和珅虽然和蔼可亲、谦虚有礼,但是就是不肯答应他的要求,他也没办法。马戛尔尼想尽办法想把话题引到正题上,可和珅总是巧妙地躲开,把他的注意力引到周围的景物上,让他欣赏湖光山色,给他讲解秀丽的山庄和亭台楼阁。
八月二十六日,英使团回到北京后,马戛尔尼以英王的名义,通过和珅正式向大清皇帝表明了来华的真实目的:要求在舟山或宁波经商;在北京设立货栈;在舟山附近拥有一个小岛或空地保存商品;英商人长居广州;对英国商船和商品免税;允许英国人自由地在中国传教。这时候的和珅呢,用他 “惯常的机敏”,回避就英方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还跟马戛尔尼解释说皇上让他 “立即启程”,是出于对他 “健康的关心”。第二天,马戛尔尼再次会见和珅,这时候和珅 “惯常的客气踪影全无”,摆出一副毫不掩饰的持重和冷漠的神态。马戛尔尼再次提出那些要求时,和珅就用不给对方留下任何指望的口气,让他写成文书呈来。
八月三十日,乾隆连着下敕谕,把马戛尔尼的要求一条一条地批驳了,还发出廷寄上谕一道,说英国人 “递呈禀有越分妄请施恩之事”,马戛尔尼的行为是 “无知” 之举。这就是清政府在这次外交活动中的认识和收获。九月初三日,马戛尔尼向和珅辞行。据英人自已说,马戛尔尼使团此行受到了清政府 “最礼貌的迎接,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英国政府的美梦破灭了。和珅在这次接待英使的过程中,外交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一位大国权臣的风度。
和珅不光在朝廷里权力大,还掌握着财权呢,借着这个机会就大肆敛财。
他从乾隆四十五年开始当户部尚书,后来又当内务府大臣和崇文门税务监督,实际上就操持着清政府的收支大权了。
和珅敛财主要有这么几个渠道和手段:
第一个就是独揽崇文门税关控制大权,从中捞好处。明朝的时候北京是九门征税,清朝改成由崇文门统一征税了。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这个税关的管理,设了正副监督各一人。这么重要的位置,乾隆肯定得交给亲信呀。崇文门税关是户部所属全国三十个榷关之一,它索要苛刻的程度在全国能排到第四呢。崇文门税关名义上隶属于户部,实际上是由内务府控制的,是皇家内府的进财机构。
崇文门税关还负责监督对京外获罪官员解京物品及京中不动产的变卖。在清代,王公大臣和各级官员犯罪,家产大多会被查抄入官。抄家既是对官吏犯罪的一种附加刑,用来剥夺财产抵赃或者抵赔过失,就是不让他们的子孙坐享富厚之资。查抄家产还能收集罪证,扩大株连呢。交崇文门税关变卖的最大宗就是获罪官员在京置买的房屋、开设的商号、银号、当铺等。官员获罪,这些不动产都会被查封,勘估后 “交崇文门召商交价认领开设”,价银交内务府广储司。
和珅这个贪财的主儿,在崇文门税关正监督任上干了八年,大权在握,为所欲为,在处理税务、经手罚没款、变卖罪官不动产等过程中,索贿受贿、贪污自肥那是数都数不过来。
第二个就是在罚缴 “议罪银” 中捞钱。“议罪银” 又叫 “自行议罪银”、“罚银”、“罚款”,是乾隆中叶逐渐形成的。重要官员(多为总督、巡抚)要是犯了渎职、违例、徇庇、侵贪、奏事等 “过误”,自已商议着缴银;或者有过失需要 “开复处分”;或者根本没过失却被怪罪,就得认缴巨额银两,用来 “贿买平安”。为了不被革职、参处,督抚们缴的 “议罪银”,少则万两,多则几十万两。议罪银一般解交内务府广储司。也有一些作为南巡差务的开支,很少一部分留河工、海塘和军需之用。
“议罪银” 的议罚权柄由乾隆独掌,但大多是和珅从中 “据情代奏”。和珅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斡旋,还掌握着 “议罪银” 收缴的具体事宜,作用可不小。
“议罪银” 的收缴,让内务府的进项大增,本来入不敷出的内务府,在和珅的管理下 “岁为充盈积,反充外府之用”。和珅在为朝廷理财、敛财的同时,巧取豪夺,也为自已捞了大量的钱财。
和珅到底贪污了多少钱财呢?到现在在清廷档案里也没找到一份完整的记录。就说说和珅被诛后查抄其财产的一些数字吧:和珅在京宅第(今前海西街恭王府内),房二百五十余间;花园楼台二百余座;铜玉鼎四十五座;端砚、宋砚七百余方;大小自鸣钟三十八座、洋表一百余个;东珠六十余颗;大小红蓝宝石五千余块;金银碗碟八千五百余件;各种如意三千余柄;金银唾盂、面盆一千五百余个;金银元宝两千个(每个重一百两);金珠翠宝首饰二万八千件……
后来又陆续查抄了和珅京城及京畿、热河等地的财产。其中京内外各处取租房二千余间;花园房、闲散房、寓所房一千余间;地一千二百六十六余顷。所开当铺十二座,本利银二万六千余两。
总之,和珅敛财之多,真是富可敌国呀,所以民间才有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的说法。
嘉庆四年(公元 1799 年)正月初三日,乾隆病逝,嘉庆亲政。第二天和珅就被革职拿问了。初七日,和珅被拿交刑部严讯,京中家产被抄。十一日,嘉庆发布上谕,历数和珅二十条大罪,谕众知之,并令各督抚议覆。
嘉庆在乾隆大丧期间诛杀和珅,可不是仓促决定的,他可是等了三年的 “韬晦” 呢。就像嘉庆自已说的:“和珅罪之大者,盖由事权过重”。和珅长期专擅,“弄权舞弊,僭妄多端”,嘉庆早在皇子时代就耳闻目睹了。那时候和珅出入宫的时候,看高宗(就是乾隆)的喜怒行事,他说的话高宗都听,就连皇子们都怕他呢。“内外官员畏其声势,不敢违拗。” 在三年训政期间,嘉庆对和珅的人品领教颇深,对乾隆朝中后期,国家财力耗竭,吏治衰败的政局也深有感悟。要整饬内政,挽救大清江山,必须尽早诛和珅。
嘉庆急于诛杀和珅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乾隆末期发生在川楚陕一带的白莲教起义,“经历数年之久,糜饷至数千万而未蒇功”,嘉庆认为都是因为和珅 “在内蒙蔽掣肘,使军营不得成功也”。带兵大员掩饰虚捏,借此冒功升赏。而太上皇(指乾隆)则被和珅用 “吉祥之语” 入告,况且由于 “圣寿日高,诸事多从宽厚”,已经没有精力顾及此事。嘉庆即位立诛和珅,也是为乾隆开脱,把镇压白莲教不力的责任都加在和珅头上,以此警告后任者,全力镇压白莲教,早日去掉嘉庆当政的一大心腹之患。
嘉庆在大丧之日立诛和珅,虽然他一再表白是 “不得已之苦衷”,但其政治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诛杀和珅,杀一儆百,为 “肃清庶政,整饬官方”,扼制 “诸务废驰” 的政治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