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三百年
清史三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史三百年 > 第51章 清朝议政制度的兴衰

第51章 清朝议政制度的兴衰

加入书架
书名:
清史三百年
作者:
林源生
本章字数:
4632
更新时间:
2024-11-20

话说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 1615 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这之后呀,他又安排了五个人当议政大臣,还弄了十个理事大臣。并且规定,那些贝勒们每五天就得凑一块儿开个会,好好商量商量国家的大事小情。

到了天命六年,也就是 1621 年的二月,努尔哈赤下了命令,让四大和硕贝勒按月轮流值班管事,国内不管啥大事小情,都归当月值班的贝勒掌管。到了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又发话了,让八旗的旗主贝勒都一起来商量国家政事。

在天聪年间,也就是 1627 年到 1636 年这段时间里,除了宗室贵族中被封为贝勒的人能参与议政之外,八旗里的固山额真也能参与进来。虽说这个时候还没有 “议政王大臣会议” 这个正式的叫法,但实际上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样子。

后来,到了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把国号改成了大清。他把原来的旗主贝勒都封了王,同时还规定,除了八旗固山额真继续能当议政大臣之外,每个旗再另外安排三个议政大臣。就从这时候起,在清朝的历史上才有了 “议政大臣” 这个正式的称呼。

皇太极这人很有想法,他故意打压那些大贝勒的权力,还逐步提高议政大臣的地位。那时候,能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本上还是满洲贵族,不过能参与的人的爵位资格降低了,连贝子级别的贵族也能参与进来。这明显是为了让一些级别低一点的贵族也能参与军国大事,这样既能削弱八和硕贝勒的势力,又便于他自已掌控局面。

从这以后,清朝宗室贵族里的王,还有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一起商量政事的这种形式,就被叫做 “议政王大臣会议”。因为参与议政的宗室贵族不光有亲王、郡王,还有贝勒这些人,所以也叫 “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虽说参加会议的成员是上层贵族和八旗大臣,但也不是所有上层的人都能来。“议政” 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头衔,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得皇帝亲自任命才行。同样,皇帝要是觉得谁不行,也能随时把他的 “议政” 资格给撤掉。

等清朝把全国统一了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就更多了。皇族里除了亲王、郡王、贝勒能议政,贝子和公爵也能参与进来。议政大臣不光有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八旗的固山额真还有六部的满、蒙尚书也能当。其他像皇帝身边的内大臣、侍卫,还有王、贝勒府里的长史、旗下的闲散人员,也有能来议政的。就连汉军八旗的大臣,像范文程、宁完我这些人,也曾经参与过议政。那时候,在内廷还专门弄了个 “议政处”,给议政王大臣们当办公的地方。只要是军国大事,不是内阁能决定的,都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来讨论。他们议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廷议,就是大家在朝堂上一起讨论;一种是交议,就是把事情交给相关人员去讨论。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打仗的事儿频繁,军情紧急,这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重大决策上还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可随着国家逐步统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越来越强大,代表着亲贵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就和皇权产生了矛盾。来议政的人越来越多,级别低的宗亲、贵族和大臣也能参与进来,这实际上就让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地位下降了不少。顺治、康熙的时候,内阁负责处理政务。到了康熙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1677 年,设立了南书房。皇帝亲自挑选了一些信得过的文人到南书房办事,组成了直接受他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好多重大的事情都不再让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了,直接让南书房传达命令或者按照旨意起草诏书,甚至连各地来的密奏小折也由南书房处理。皇帝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够更直接地行使皇权。

咱们再来说说这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度,它最早是努尔哈赤晚期设立的五大臣议政王佐理国事制度。随着满族不断发展壮大,军政力量越来越强,要处理的事务也变得越来越繁杂。努尔哈赤就在八大贝勒会议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也叫议政大臣,让他们和八旗旗主一起商量事儿,先做个初步的调查研究,给贝勒和汗提供参考意见。

刚开始的时候,议政大臣的地位远远低于八旗主,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这议政王大臣会议从出现到后来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的变化那可是相当大的。

到了康熙十六年,在乾清宫的西南角设立了南书房。一开始呀,这就是皇帝和大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具有议政功能的机构。康熙挑选亲近的大臣到南书房,跟他们咨询政事,了解民间的情况。大臣们也有机会直接向皇帝陈述自已的政见,这对于加强皇权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康熙十六年的时候,正好赶上 “三藩之乱”,南书房又起到了 “战时内阁” 的作用,和后来雍正设立军机处的背景有些相似。

到了雍乾时期,皇帝专政集权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状态,像议政王大臣会议这种带有军事民主合议制残留痕迹的制度,显然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逐渐走向衰败,直到最后被撤销,这是必然的结果。

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 1729 年,又设立了军机处,专门辅助皇帝做决策,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在皇帝手中。这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还存在着,但能商量的事儿,也就只剩下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以及重大的刑审案件这些具体的事务,军国大事根本就轮不上他们插手。这议政王大臣会议慢慢就成了一些没什么实际权力的贵族挂个虚名的地方,或者是给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的官员一个虚衔而已。

一直到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谕旨说:“咱大清刚开国的时候,设立了议政王大臣,那时候因为有议政处,所以专门派王大臣去办事。自从雍正年间设立了军机处之后,都是军机大臣每天听我命令,按照我说的去办理。那些满洲的大学士、尚书,向来都挂着个议政的虚名,根本就没有实际要办的事儿,纯粹是有名无实。我办事向来只看重实际效果,这些议政的空名头,没必要再留着了,以后吏部也别上奏请求了。” 从这以后,就取消了议政王大臣的职名,这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就彻底消失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